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 |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发布 走进万州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173394093XF/2022-00010
[ 发文字号 ] 万州府办发【2022】11号
[ 主题分类 ] 商贸、海关、旅游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万州区商务委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3-23
[ 发布日期 ] 2022-03-23

重庆市万州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日期:2022-03-23 来源:万州区商务委
语音播报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万州区商务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经重庆市万州区第届人民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重庆市万州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323


重庆市万州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依据《“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重庆市万州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变发展形势,万州区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的工作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商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商贸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市商业不断集聚,高笋塘百亿级核心商圈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品牌带动”战略卓有成效,成功创建“中国烤鱼之乡”全国美食地标品牌、2条市级特色街区。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达到345.8亿元、1169.3亿元、53.5亿元,较“十二五”末,年均增长5.3%12.9%11.2%。会展经济持续提升,成功打造三峡国际柑橘交易会、三峡美食文化节暨万州烤鱼节、三峡库区汽车消费展等会展品牌,实现会展收入46.6亿元。市场主体培育有力,商贸市场主体突破8.1万户,限上商贸企业(个体)超450家,其中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2家,10亿元的7家。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2020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9.8亿元,其中加工贸易额超9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4.4亿美元,年均增长35.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完成中国政府援助利比里亚竹藤编及蔬菜种植技术培训项目第五期、第六期。开通直飞泰国、柬埔寨等境外航线,建成运营万州保税物流中心(A型)、万州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积极申报万州综合保税区,全区开放平台建设实现“多点开花”。

物流体系更加健全。“一环两港五园八站”物流节点规划布局,多式联运优势进一步扩大,“蓉万”“西万”“攀万”集装箱“五定”班列和“沪万”集装箱始发班轮常态化运行,开通“兰万”集装箱“五定”班列,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万标箱。口岸聚集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开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达州、兰州建设“无水港”。绿色智慧型物流快速发展,建成投运万州现代综合物流中心一期、重庆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分中心,全区货运量突破9946万吨。物流配送体系不断优化,建立物流分拨中心、电商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网络,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入驻,培育“三都电商”等一批本土知名电商企业。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县),建成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区级电商公共物流配送中心1个、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站2562020电子商务零售额实现25亿元,同比增长12%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准入规则更加公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全面提升。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深入推进,持续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工作。商务领域诚信体系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取得成效,商务领域行政执法改革扎实推进,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夯实基础。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万州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一定成效,但发展短板和问题也逐渐显现。消费发展动能有待增强低端无效供给过剩和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消费需求有待提升。双河口、五桥、高铁、江南新区商圈业态发展不均衡,商务配套不足,集聚功能不明显。全区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创建较少、主题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影响力有待提升。开放型经济有待提升对外通道网络不完善,开放通道互联互通水平还需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不高、引领性不强,口岸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全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小,仅为0.6%1.2%物流发展短板亟需解决,生产型国家物流枢纽尚未建成,港口资源整合与统筹配置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有待完善,多式联运、城乡末端配送设施等建设亟待加强;物流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尚未全面突破。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机制需健全完善。

第三节 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挑战加剧,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影响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短期难以扭转,货物贸易面临较大压力。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商务发展仍处于重要机遇期。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显现,为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巩固商务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从重庆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及扩大内需等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市场预期、消费预期。同时,全市产业发展能级还不够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万州看。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及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万开云”同城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助于加强与毗邻地区深度协同联动,增强万州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综合实力和支撑服务能力,促使万州战略地位大幅提升、区位优势加速凸显。万州西向、北向铁路物流通道加快畅通,长江上游重要枢纽港口功能充分发挥,“五大商圈”提质发展、万州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台日益强大,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为全区商务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要素集聚能力。同时,全区商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消费发展动能有待增强、流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全区商务健康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细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万州发展的工作部署,充分考虑全区商务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提升消费能级,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打造三峡库区和川渝东北地区消费中心,在商务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全区“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商务发展保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商务实践、推进商务工作,不断完善党领导商务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为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商务为民初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商务发展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全力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商务发展依靠人民、商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商务发展质量。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商务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转变商务发展方式,更好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促进循环畅通,以商务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商务发展动力。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和全市重大战略,加强与毗邻地区深度合作、联动发展,持续增强商务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商务发展安全。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准确把握商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强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目标定位

十四五”期间,坚持“立足万州、服务渝东北、辐射全国”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智能融合、产业生态丰富、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协同共进、内外循环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着力将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和川渝东北地区消费中心”。

——商业辐射能力持续增强。消费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消费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日益丰富,高笋塘核心商圈转型升级,双河口、五桥、江南、高铁四大商圈差异化发展,商业街区、社区商业设施、专业市场、集镇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形成川渝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0亿元。

——商贸物流体系更加健全。新田、董家、小周等物流园区建成投运,物流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性物流高效发展,物流枢纽经济效应充分显现。到2025年,实现全社会货运量1500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5000万吨,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8%以上。

——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二环九射”高速公路网、“二客七货”港口发展格局和4E级干线机场为主的铁公水空四种方式的开放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开放平台更加完善,万州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运行,海关服务功能水平不断提高,“海关+口岸+通道+保税区”综合开放平台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元。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显著增强。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等为特征的零售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显著提高,建成川渝东北电子商务发展典范。到2025年,全区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突破40亿元。

展望二〇三五年,三峡库区和川渝东北地区消费中心全面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平台多元支撑,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力,与周边地区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商务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影响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2-1万州区商务发展“十四五”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45.8

460

预期性

2

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亿元)

1169.3

1650

预期性

3

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亿元)

53.5

80

预期性

4

网络零售额(亿元)

25

40

预期性

5

进出口总额(亿元)

39.84

300

预期性

6

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

4.4

5

预期性

7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6

2

预期性

8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0

10

预期性

9

外贸企业数量(家)

296

350

预期性

10

区域性会展品牌(个)

2

5

预期性

11

会展产业直接收入(亿元)

46.6

60

预期性

12

限上商贸企业(个体)数量(家)

451

500

预期性

13

亿元商贸企业数量(家)

65

100

预期性

注:表中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商务合作共赢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全面优化商务发展布局,构建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进一步深化与上海、天津、福建、厦门、江苏南京、浙江宁波、黑龙江等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合作,建立高效衔接的商务合作新机制,用好“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合作平台,加强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加快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大市场,借助川渝“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等平台,推动万州优质农产品、特色工业品等走向国际市场,全面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争取智慧物流、跨境金融等合作项目布局万州。

第二节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

推进万州港与开州港、达州无水港深化合作,推进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建设和物流产业合作,协同发展绿色智慧物流,大力发展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和物流配送系统,建成成渝地区东部物流枢纽。共同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共同争取布局“一带一路”进口粮油储备基地,培育发展仓储加工贸易,打造川渝鄂陕结合部核心增长极和动力源,引领带动渝东北与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深化会展平台合作,共同办好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三峡汽车消费展、秦巴交易会等展会活动,共同申办系列高端区域会议及专业论坛。

第三节 加快融入全市“一区两群”商务经济协调发展

深化与主城区商务领域合作,发挥与两江新区帮扶对接优势,加强在资源、市场等领域对接协作,形成结构科学、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依托万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发挥物流集聚效应,积极承接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万开云”商务领域同城化发展,联合开州、云阳打造三峡旅游集散中心,联票运营万开云精品旅游线,联合培育汽车、小商品、建材等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共同做强商贸服务业。完善综合保税区、万州港功能,延伸服务开州、云阳全域,推动对外开放同城化。共同推进港口、火车站等重要物流节点改造提升,畅通“三地”城市配送、物资集散、流通加工等服务环节,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及配套商务服务。


第四章全面提升消费能级,加快建设川渝东北区域消费中心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打造集聚中高端商贸、业态丰富的川渝东北区域性消费中心。

第一节 构建“五大商圈”体系

以打造“五大商圈”为着力点,重点提档升级高笋塘商圈,积极打造双河口、五桥、高铁、江南新区等商圈,推动商贸业态更新,进一步发挥商贸经济对渝东北辐射带动作用。

提档升级高笋塘核心商圈。围绕万州城市会客厅·渝东北地区商贸流通中心·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区的形象定位,加快推进高笋塘商圈提档升级,重点发展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综合超市、专业卖场、餐饮娱乐、主题广场、特色街区等业态,打造成为三峡库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综合性商贸中心。

差异化发展四大商圈。江南商圈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建成江南商务区CBD,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商务、休闲旅游、文化、总部经济等产业,打造三峡库区现代商务中心之一。双河口商圈加快建立完善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物流配送体系,提档升级一批汽车、建材、机电等区域性专业市场,打造三峡库区交通设施齐备的物资集散中心。高铁商圈以高层双子塔商旅购物中心、魔方公园等为载体,积极引进新型消费场景,通过大数据共享、多平台联动、智能设备使用等技术手段,实现商圈内各实体商业“客流共享”,构建链接商圈内商家和顾客的双向信息平台,打造辐射渝东北的智慧商圈新标杆。五桥商圈依托万州高校集聚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研、教育培训等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建成渝东北片区教育培训基地,增强对渝东北、川东北地区的集聚辐射作用。

专栏4-1:商圈重点建设工程

高笋塘核心商圈。范围东临北滨路,南抵宏远市场—移民广场一线,西至沙龙路一段,北接南池沟,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改造和提升一批零售商场、宾馆酒店、餐馆茶楼、电影院、歌城等服务设施,全面提升高笋塘核心商圈的基础设施水平。积极引育首入品牌零售店、餐饮店、中高档酒店,布局完善休闲中心、亲子体验中心等业态,以业态升级引领城市产业提档升级。

双河口商圈范围约8平方公里,东至北滨路,南抵长青路,西接青杠塝,北邻万泉小区。依托红溪沟港区、火车站、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优势,重点发展物资集散服务,提档升级一批汽车、建材、农产品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引导城区大型专业市场“退城入园”。

高铁商圈包括塘坊和周家坝片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以万州高铁车站为中心,核心区域1平方公里。积极引进新型消费场景,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特色文旅、金融商务等新经济新业态,建设现代城市综合体,配套完善星级酒店、商务中心、总部基地等业态,打造高端商务生态链闭环,彰显“城市枢纽、门户资产”实力担当。

五桥商圈。五桥街道和百安坝街道,方圆5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约2平方公里。依托独特的教育基地资源,围绕汽车南站和学府广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求,重点培育餐饮、家具、服装、建材、电器等特色街区,布局一批大型商业设施,打造三峡库区现代商业文教中心。

江南商圈。范围包括江南新区的管辖范围,规划区域12平方公里。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集聚高端购物、餐饮美食、商务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形成与高笋塘商圈核心商圈相向发展的格局。

第二节 打造渝东北千亿级市场集聚区

以完善本地配套服务设施和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导向,控制专业市场规模,提升专业市场档次,做大做强农产品、化工建材、机电汽车、日用百货、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煤炭钢材、花卉苗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专业交易市场,打造渝东北千亿级市场集聚区。

家具建材交易市场。加快推动家具建材市场提档升级,加强装修设计、主材展示、品牌推广、统一售后,强化科技创新运用,塑造线上体验式消费场景,打造渝东北高端家具建材集聚中心。

生活用品批发市场。强化生活用品批发市场集聚发展,同步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打造集展示交易、现代物流、供应链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活用品市场集群。

汽车交易市场。优化升级汽车交易市场,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集汽车销售维修、汽摩配件销售、汽车装饰等多功能于一体综合性汽车交易市场,推动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发展。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建成投运三峡国际农产品集散基地,完善商贸园区和加工园区配套建设,重点发展水果加工、蔬菜加工、粮油加工等,布局完善农业总部基地冷链物流服务中心、商业服务区等,打造成为中国农副产品交易新一代的城市“物流+”综合体。

专栏4-2:专业市场重点建设工程

优化调整类市场。逐步改善小天鹅等城区老旧市场周边环境及配套,优化专业市场内的设施设备,改善经营秩序等问题,提升管理力度,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

改造提升类市场。友豪万商城、万州国际机电城等专业市场重点改善市场环境,推进品牌化、特色化建设,改变交易方式,鼓励由传统卖场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加快三峡国际农产品集散基地项目建设,早日全面建成投运,打造成为万州市场集群的核心引擎。

第三节 建设四大特色商业街区

以万州金街、三元四方街区为重点,以文化创意产业、古玩艺术品经营和时尚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历史风情文化与商业相结合,完善旅游产品销售、民俗文化参观、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主的现代文化商业业态布局,打造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万达广场、福斯德广场、北滨熙岸、“心连心”广场、长江之星等为重点,突出“简约时尚”“青春活力”主题,完善特色餐饮、广场健身、会展等主力业态,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以万州南滨路平湖艺术街区、高铁商业步行街、江南商业步行街、滨湖天地风情步行街为重点,优化调整商业业态,将艺术、科技等多概念元素融入商业,打造艺术商业街区。以北滨路美食休闲风情街、长江之星美食街等为重点,融合万州特色名小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美食街区

专栏4-3: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工程

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加快推进万达广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福斯德广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北滨熙岸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上海大道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心连心”广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长江之星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双河口滨河大道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建设。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打造万州金街、三元四方街区、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等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文化创意产业、古玩艺术品经营和时尚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发展风味餐馆、酒吧、咖啡馆、茶馆、旅游、休闲消费等业态。

艺术商业街区。加快丰富万州南滨路平湖艺术街区、高铁商业步行街、江南商业步行街、滨湖天地风情步行街商业业态。

特色美食街区。加快推进北滨路美食休闲风情街、长江之星美食街提档升级。

第四节 加快发展乡镇商贸经济

大力推动乡镇商贸发展。发挥商贸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支持一批中心城镇、产业强镇加快发展,助推全区乡镇商贸经济发展。推进分水镇、白羊镇、龙驹镇、龙沙镇、余家镇等中心城镇建设,支持分水镇、白羊镇围绕青脆李、柠檬等特色产业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仓储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支持龙驹镇、龙沙镇、余家镇等引进培育品牌超市、餐馆、星级农家乐,新建改造农贸市场等商贸服务设施,增强中心城镇在农村商贸发展中的示范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推进甘宁镇、走马镇、长滩镇、恒合土家族乡等产业强镇建设,支持甘宁镇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智慧旅游服务项目;长滩镇建设农副产品展示展销区、冷链仓储项目;恒合土家族乡打造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建设特色民宿群;走马镇打造小河湾漫滩谷等旅游项目。其他一般乡镇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各乡镇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商贸服务业。

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引导城市消费下乡,支持家电、家具、汽车、建材等耐用消费品下乡,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乡镇拓展,提升农村市场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乡村消费新增长点,积极策划助农直播带货,推动特色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农业和旅游景观,支持举办“李花节”“麻花节”“杨梅节”等节庆活动,充分激发农村消费活力。深入实施“消费帮扶”,持续加大各类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进一步打通制约消费帮扶在消费、流通、生产等环节的痛点堵点难点,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五节 推动消费优化升级

提档升级实物消费。持续扩大健康产品、优质日用品等消费品供应,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总量规模和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畅通商品进口渠道,支持进口商品直销、保税展示交易、特许经营等模式,引导品牌商业企业增强全球优质产品采购能力,保障优质商品供应。

提质扩容服务消费。依托万州九大山头公园、三元四方文旅街区、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三峡平湖旅游区等文旅载体,做优文化旅游及运动健身产品,打造滨江环湖旅游环线,推动特色文旅消费发展。以铁峰山、木枥仙山、三峡水利工业公园为载体,培育开发野营露宿、拓展训练、丛林穿越等林地运动项目,激活体育消费潜力。大力发展温泉养生、赏花休闲、品茶观景、农耕体验等近郊休闲康养产业,提升康养消费。推动住宿、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提质扩容,支持生活服务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家绿色产品能效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和能效领跑者计划,持续扩大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绿色消费市场。积极开展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等示范创建,倡导商家和消费者使用简化包装、绿色包装,引导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

第六节 创新消费经济形态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以“创建市级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打造以万达广场、福斯德广场、北滨熙岸等为重点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引领区域消费升级。支持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夜间消费,推动“夜品特色美食、夜享运动康养、夜赏文化艺术”成为万州夜生活新时尚,构建促进夜间消费、彰显城市魅力“夜万州”IP。到2025年,创建7个夜市街区,夜经济增加值达到10亿元。

培育壮大首店经济。围绕零售餐饮、文体娱乐、生活服务等业态,加大首进品牌引进力度,引导商圈引进全球、全国500强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进一步壮大首店经济矩阵。加大品牌首店引培支持力度,鼓励制造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着力开设全新旗舰店、体验店、概念店、定制店等,提升体验服务。

创新发展直播经济。实施千人(主播)千店成长计划,定期举办“准主播”培训、实训、交流等活动,打造一批网红俱乐部,推动实体店直播转型。围绕玫瑰香橙、古红桔、青脆李、柠檬等特色优势主业,积极开展“田间地头”直播,为农户和消费者“牵线搭桥”。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品牌产品数字化产业链基地,重点丰富以美食吃播、城市旅游等为代表,彰显万州网红特色的各类直播服务,力争打造三峡直播电商网络流量高地。

延伸拓展“体验经济”。依托城市旅游资源,以“商旅文”为抓手,推动热门景点全域“空间贯通、业态融通、客流互通”,打造“从白天到夜间、吃住行游购娱”全通式体验消费新场景。积极引导商圈社交化、情景化和智能化发展,鼓励企业建设消费体验中心,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娱乐等技术丰富消费体验。大力发展乡土风情、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体验业态,推进一站式云制造服务、工厂体验等“制造+体验消费”融合发展,完善体验经济产业链,促进消费升级。

第七节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健全消费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开发适应新消费趋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研究闲置厂房、办公用房等改为商业用途的支持政策。提档升级消费设施,完善主要商圈、商业综合体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和通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支撑,建立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五章 健全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打造长江上游区域性物流中心

以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城乡统一大市场为导向,持续巩固物流降本增效成果,增强物流企业活力,提升行业效率效益水平,畅通物流全链条运行,促进物流发展及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协同共享、标准规范、智能绿色、融合开放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一节 完善物流空间布局

打造沿江绿色物流产业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整合现有港口码头资源,加快新港规划建设,形成以新田港为核心的港口集群,推动港口物流与后方产业联动发展,引领万州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沿江绿色物流产业集群。

建立城市物流多式联运功能联络环。依托万州城市环线高速,串接城区内码头、机场、车站和主要物流园区,推动物流中间一公里接驳建设,构建以水铁公空多式联运无缝衔接为特色的城市多式联运功能环。

建设两大物流枢纽。新田港物流枢纽依托深水良港和铁公水多式联运优势,以服务区域中转、培育壮大大宗商品和带动后方临港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铁水联运、水水中转,为四川、陕南、鄂西及西北地区的粮食、煤炭、铁矿石、钢材、建材等大宗商品提供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产业服务,打造服务西南腹地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和大宗商品物流组织中心。三峡综合物流枢纽立足火车站、桐子园、红溪沟码头现状物流货运基础,强化与新田港物流枢纽错位互补,开展现代综合物流服务,重点发展冷链、商贸、大宗物资等专项物流服务,打造三峡库区多式联运重要节点、川渝地区东向物资集散中心。

专栏5-1: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重点

新田港物流枢纽。实施新田港一期技改工程、新田港二期工程,规划建设新田港铁路集疏运中心、新田港物流园。

三峡综合物流枢纽。实施火车站货运站场扩能改造工程、桐子园作业区改造提升工程,规划建设三峡综合物流园。

建设四大节点物流园区。董家物流园依托万州北站、沪蓉高速公路、恩广高速公路和国道G348、国道G211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中通快递渝东智能科技产业链园区建设,大力引进韵达、顺丰、京东、菜鸟、邮政等知名快递物流企业,建成服务万州、辐射川东、鄂西、渝东北地区的生活性物流区域快递快运智能分拨中心。空港物流园依托万州机场和航空口岸,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快递物流、快件物流、航空器材物流业务,建设辐射渝东北、川东北和鄂西地区,以航空货代、快递、仓储配送为主的空港物流园,打造重庆空港物流副中心。小周物流园依托园区港口优势,重点发展危化品物流、滚装船运输,承接猴子石危化品搬迁,建成服务万州、辐射渝东北及长江中下游的生产性物流园区。姜家物流园依托沿江货运铁路及货运站场、城市环线高速等,重点发展化工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农副产品和应急物流,打造为经开区加工制造企业提供物流配套服务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专栏5-2:物流园区建设布局

董家物流园。位于万州城区北部天城镇和熊家镇结合部,紧邻沪蓉高速公路和恩广高速公路连接处,总占地面积1000亩。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智能化快递分拨中心、货物配载中心、专业甩挂运输作业场、电子商务中心、电商云仓中心、商业运营中心等。

空港物流园。位于万州机场东南侧,规划占地面积约500亩,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600吨。空间布局:规划空港作业区、保税物流区、临空物流区、临空产业区和商务服务区等功能区。到2025年,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500吨。

小周物流园。位于小周镇姚家村,总占地面积2.11平方公里,物流仓储用地规模1.25平方公里,建设4个泊位,设计货物年吞吐能力560万吨。空间布局:沿江结合港口打造公水多式联运装卸作业区,后方建设服务危化品等物流发展的配套仓储区,配套建设至G42沪蓉高速小周互通的快速通道等,形成前港后园的功能分区。

姜家物流园。位于万州城区南部高峰片区,甘宁镇二屯村内,紧邻规划绕城高速环线和规划沿江货运铁路及货运站场,规划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设计年货物吞吐量达到800万吨。空间布局:主要建设仓储区、分装配载区、城市配送区、流通加工区、应急物流区和商务服务区。

第二节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

结合新田港物流枢纽、三峡综合物流枢纽和董家物流园等物流设施建设,集中布局城市配送中心,发展统一物流配送服务,打造城市配送集中运作和组织设施。构建“干线运输+城区分拨+全区配送”服务体系,完善乡镇物流配送停靠、装卸、存储等作业设施,推动仓配一体化和共同配送,打通城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畅通农特产品进城、公共服务和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等消费下乡流通服务,探索开通“产地直供”“乡村振兴”政策性、公益性农村配送线路,推广农产品直供直销模式,促进农村商品双向流通。

第三节 做大做强商超物流

以全面提升消费规模与品质为导向,支持品牌商超、餐饮企业以多种业态形态拓展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末端销售网点,做大做强商超、餐饮食材物流。大力发展“农超(餐)对接”商超(食材)物流,构建从产地到商超卖场、餐桌全链条温控管理的冷链保鲜体系,实现农产品“产地直供”“整筐入库”“生鲜上架”与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全程可追溯食材供应链体系建设,发展“超市+种植基地+农户”“社区家庭厨房”等创新模式,规范“互联网+餐饮”外卖领域即时配送市场。鼓励商超企业构建线上销售平台,提供基于位置服务(LBS)的城市即时配送到家服务、无接触物流服务

第四节 做深做专电商物流

深化电商物流与商超、市场、快递(外卖)、生鲜冷链、农村物流、制造业融合协同发展,做深做专电商物流。依托万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推动快递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即时递送和仓递一体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快递物流企业、电商企业与连锁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公司开展合作,提供集约化配送、网订店取、生鲜到家等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优化农村物流资源整合与配置,推进电商物流进村,加速布局以区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能进能出”“快进快出”的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品牌企业创新市场化方式整合快递服务网点资源,建设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实现农村快递“一站处理、联收联投、集并上行”。

第五节 加快发展冷链物流

围绕建设三峡库区生活物资分拨中心,发挥万州地理中 心和冷链设施基础优势,打造重庆市一级物流冷链节点。优化冷链物流产业生态,积极对接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重点针对水果、猪肉、禽肉和医药品等适冷商品,提升冷链物流专业化水平。加快推动蓝希络等现有存量冷链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动万州冷链分拨中心、三峡国际农产品集散基地供应链项目、白羊2.5万吨柠檬冷链仓储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形成立足万州、服务三峡库区的冷链物流“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全覆盖的设施和网络。加快冷链物流业态与运营模式创新,支持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支持医药冷链物流发展,打造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高品质医药物流服务体系

第六节 大力发展快件物流

加快建设董家公路快递物流园,打造集智能化快递分拨中心、货物配载中心、专业甩挂运输作业场、电子商务中心、电商云仓中心、商业运营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物流园。支持快递物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入厂物流,嵌入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对接、服务定制。支持快递物流与服务业合作,开展“快递+大数据”“快递+金融”“快递+O2O(线上线下)”等业态模式创新,引导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为电商企业提供采购、运输、仓储、配送、报关、金融、保险等一体化服务。鼓励中通、韵达等大型骨干快递物流企业在万州设立区域总部、快件处理中心等,引导本地中小快递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七节 推动物流绿色数字化转型

加快推进传统物流生产方式变革,支持集装箱多式联运、托盘循环共用、甩挂(箱)运输、物流周转箱、逆向物流等绿色物流模式,鼓励应用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推广应用LNGCNG等为燃料的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和装卸设施,全面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仓储,鼓励和支持董家、空港、小周、姜家物流园及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探索发展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信贷金融等产业协调联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鼓励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推进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建设,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准时配送等高端智能化服务,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


第六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川渝东北开放高地

发挥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聚焦开放产业培育、创新要素集聚等,加快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口岸建设,全面提高万州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第一节 拓展对外开放通道

提升完善长江黄金水道骨干通道功能,畅通西部地区至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大宗物资综合运输通道,探索江海直达联运,加速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构建衔接长江中下游及中部地区的东向开放大通道。发挥渝万铁路、规划中的万黔铁路等作用,连通“渝桂新”“蓉桂新”“蓉桂港”陆海联运通道,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城市群合作,积极融入陆海新通道,更高水平连接东盟市场,构建向南公铁水联运开放大通道。依托达万铁路、成达万高铁等,抢占中欧班列(成渝)契机,积极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联通中亚、西亚,对接欧洲国家和地区,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利用渝西高铁、郑万高铁等优势,提升与关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高铁直连水平,加强北部城市群联动发展,构建联通西安、兰州和呼和浩特北向开放大通道。优化拓展国际国内客货运航线网络,延伸航运服务功能,促进国际转运货物、航空快件、冷链物流等新兴业务发展。

第二节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培育壮大产业、科技、人才等重点开放平台,推动万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开工建设万州综合保税区(二期),扩大保税进口规模,支持万州经开区和渝东新区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拓展开放功能。积极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探索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推动各类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的开放载体和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集群,促进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高水平办好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经贸洽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重要展会,深化拓展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探索发展“飞地经济”。

专栏6-1:开放平台建设重点

万州经开区。优化高峰园、新田园、天子园、九龙园、五桥园“一区五园”功能布局,围绕新材料、食品医药、汽车、绿色照明、智能装备五大产业重点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化和节能化应用水平,积极打造智能制造、高效开放、绿色低碳、文明亲商、产城融合的园区。研究出台支持外贸、外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与国内地区(园区)合作开展“飞地”园区建设机制。

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1.85平方公里,推进万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由重庆主城开放向渝东北拓展,提升渝东北、川东北吸引聚集经济要素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升渝东北、川东北开放水平。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机械、金属材料、食品药品等加工贸易,配套发展跨境电商和保税仓储,积极探索服务贸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外贸方式。

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保税仓储等业务。保税物流中心能够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投资环境改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对重庆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快捷高效对接东部投资和西部资源,与全国主要市场形成有通道支撑的等距离辐射新态势,双向对接国外市场,其特殊地理区位条件,使万州发展保税物流业优势独特。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加强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把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作为联动创新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聚焦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食品医药、汽车和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节 构建开放口岸体系

加快口岸规划布局,积极争取万州港新田作业区、万州五桥空港作业区实现水运口岸、万州机场口岸正式开放,推动水陆空口岸联动发展。加快推动通关模式改革,提升通道集运能力,强化口岸综合服务效能,巩固提升7×24小时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水平,完善口岸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主动接受全市口岸经济产业辐射,培育壮大口岸经济,支持建设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大力发展临空产业、临港产业,引导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向口岸聚集。探索建设智慧口岸,统筹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搭建口岸智能作业、智能查验、智能口岸信息化等平台,打造“智慧口岸大脑”,实现口岸监管、管理、贸易、服务智慧化。

专栏6-2:开放口岸建设重点

航空口岸。以万州机场扩建为契机,着力完善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功能,大力发展货运航空,加快推进出入境航空货物查验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探索在万州机场设立出境免税店。

水运口岸。升级改造桐子园货运作业区、鞍子坝客运作业区;开工建设万州港区新田作业区二期、小周货运作业区、溪口货运作业区;力争启动三峡库区游轮母港和万州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适时启动万州港区新田作业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到2025年,万州港区客运年吞吐能力达到800万人次以上,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吨以上,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70万标箱以上。

第四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面扩大产业开放。持续扩大制造业开放,推动支柱产业瞄准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国际化制造业服务体系,推进新材料、食品医药、汽车、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领域开放发展。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落实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金融、运输、人才等领域,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在万州示范发展。加强农业开放合作,巩固农业传统出口优势,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出口农产品知名品牌。

优化升级货物贸易。加大电子产品、机电产品、食品医药等传统和新兴产业出口支持力度,推进榨菜、纺织等出口贸易示范基地建设,扩大一般贸易规模。依托万州综合保税区和加工贸易示范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区级内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离岸贸易、保税维修、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实施扩大进口战略,鼓励传统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营造有利的进口配套服务环境。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运输、旅游、信息、金融、咨询等服务贸易,拓展日本、韩国、印度和东南亚等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探索服务贸易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服务贸易骨干企业和微型外包创新企业,创建1-2个服务贸易品牌。推进服务外包发展,有序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信息技术、软件、通信等服务外包产业。到2025年,实现服务贸易总额2亿美元以上

推进“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围绕铜材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开放型经济主导产业,开展大招商招大商行动,瞄准国内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盯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50强等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争取合作项目落地。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在万州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鼓励金龙铜管、江东机械等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争取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会展桥梁作用,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


第七章 创新发展商业模式,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

深化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加快推动实体店转型、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传统商业模式转型升级。

第一节 推动批发零售业转型

加快推进批发业转型发展,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发展“互联网+批发市场+综合服务”模式,推动批发企业、商品经销向总代理、总经销转变。建立健全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规范批发零售市场秩序,推动传统批发市场“触网”升级,打造集交易支付、信息撮合、供应链整合等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创新组织形式,支持零售企业开展直营连锁、自愿连锁等,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到2025,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突破1650亿元。

第二节 加快餐饮住宿业升级

鼓励餐饮企业开办“网上餐厅”,支持电商企业建设万州地方餐饮外卖平台,联合线下餐饮门店拓展餐饮线上外卖业务。以“滨江环湖”、高铁片区和主要景区为重点,布局和提升一批美食街、精品酒店、绿色饭店、星级酒店、特色民宿、特色餐饮店。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餐饮企业争创区级、市级、国家级“老字号”“餐饮名店”“名菜”“名小吃”,持续扩大“中国烤鱼之乡”品牌影响力,推动烤鱼产业创新发展,努力将“万州面”“万州格格”培育成为区域美食品牌。加大餐饮住宿企业、平台服务企业的安全、卫生和服务标准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心安全的线上线下消费环境。到2025,餐饮住宿业营业额达到80亿元。

第三节 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

推动会展业与支柱优势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会展+”新经济业态,全力打造“产业促会展、会展促产业”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加快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支持外商和沿海企业到万州投资会展业,鼓励会展企业依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组织特色制造产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办好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三峡汽车消费展、三峡美食文化节暨万州烤鱼节、电商年货节等节庆展会活动,力争将三峡美食文化节暨万州烤鱼节上升为市级会展品牌。积极推进与成渝地区、渝东北三峡城镇群交流合作,引进知名品牌展会来万州办展,促进会展行业跨区域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渝东会展中心建设,承接举办高档次商务会议、论坛、培训、演艺、展示等特色会展活动。鼓励会展企业拓展展馆经营、展位搭建、会展旅游联动、跨业态经营等增值服务,延伸会展业价值链。加强会展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会展智能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到2025年,会展产业直接收入达60亿元。

第四节 促进生活服务业提质

培育一批生活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渝东北特色、层次高、品质优的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加快完善城区和产业园区配套商业、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生活配套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增强社区生活综合服务能力。转型升级现代商圈与特色街区,引导大型零售、餐饮娱乐、文化演艺、时尚展示等集群发展。加快建设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以社区综合体、配套设施为载体,加快引入品牌连锁便利店,打造涵盖政务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养老等一站式服务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投入研发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搭建互通服务平台,提供智慧网络服务,形成生活服务业数字化产业链生态。

专栏7-1:传统商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批发零售业。加快推进峡国际农产品集散基地建成运营。积极建设未来城三期商业综合体、天生天成商业综合体、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和平广场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动城区菜市场提升整治及镇乡农贸市场整治提升。

餐饮住宿业。加快推进屿江国际酒店商业地块招商项目、悬崖酒店、绿地五星级酒店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万州地方餐饮外卖平台,进一步扩大“中国烤鱼之乡”品牌影响力,推动“万州烤鱼”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第八章 大力发展数字商务,推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强化商务领域数字化新场景应用,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商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智能化流通支撑体系,推动数字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节 做强电子商务平台载体

推进万州电子商务产业园转型升级,建立多层次电子商务产业载体,打造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快递分拨中心、仓储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冷链物流基地等建设,丰富产业园功能,打造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创业就业、仓储配送、物流集散、跨境电商为一体的综合电商产业园。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企业,围绕柠檬、玫瑰香橙、青脆李、榨菜等本地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专业功能独特、生态系统健全、可开发性和成长性好、集聚辐射力和创新竞争力强的B2C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扩大园区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电商服务水平,依托“三都电商”“三峡新生活网”等电商平台,引导小农户进入大市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开展“农商对接”“电商年货节”“三峡柑橘国际网上交易会”等电商节会活动,做大做强“鱼泉榨菜”“万州古红桔”“万州柠檬”“万州烤鱼”等电商品牌。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电商产业

加强电子商务产品培育。围绕绿色照明、食品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推广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提升企业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的应用水平,依托电子商务消费大数据以销定产,打造线下网货定制生产基地,以新零售带动新制造。实施企业“触网”工程,支持传统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通过第三方平台拓展网络营销渠道,打造万州电商品牌。加强网络消费品工业生产,围绕网络消费特点,加大万味之州杂酱面、红椿木甑子、万州牛肉干、棉纺织业、新媒体、文化众创等特色农副产品、休闲食品、服装纺织、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和传统工艺产品规模生产和网络销售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消费品工业网销品牌产品。

打造农村电商“升级版”。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升级版)建设,充分发挥电商产业园和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功能,加快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电商务物流配送降本增效。大力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特色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引进和培育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孵化壮大农村电商“小巨人”企业,积极创建“重庆市网货生产基地”。强化农村电商品牌打造,实施农村电商品牌培育工程,分类进行产业培育和品牌推广,积极开展网络直播、培育“乡土网红”等营销推广活动。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农村电商培训体系,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实训基地,打造电商企业人才集聚平台,吸引电商人才落户或返乡创业。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依托万州综合保税区,推动保税仓库招商运营、跨境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和跨境电商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出口商品“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引进和培育跨境第三方支付企业和具备境外结汇牌照的金融机构来万设立运营结算分中心。实施跨境电商“优商优品”培育工程,提升跨境电商企业线上营销能力,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链,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开展B2B为主导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推动电商产业园与金融机构合作,依法合规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优化跨境电商企业投资、融资、孵化的良性运作环境。到2025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第三节 大力发展数字商务经济

加快建设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集成整合商务领域数据信息,进行跨领域、跨业务关联分析,推动商务领域精细管理、智能发展、服务支撑和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商务园区建设,强化“引资、引智、引技”,打造数字商务产业集群,推动商务领域模式、业态、产品、服务数字化转型。大力扶持和引进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新零售新业态,着力提升消费吸引力,塑造智能便利的消费服务品牌。优化商务领域新兴产业风险防控机制,科学研判和评估监管中发现的具体问题,通过分类监管、精准监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专栏8-1:电子商务重点发展方向及目标

加快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支持利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商务楼宇开展定向招商,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培育1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培育壮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市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家。

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直播电商产业,加快打造一批直播电商示范基地,加强培育和引进优质直播电商平台公司、直播电商经纪公司、直播电商服务机构、供应链公司等,孵化和培训一批网红品牌和带货达人。


第九章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增强商务发展活力

持续增强商贸流通引领生产、促进消费、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快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逐渐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流通主体格局,壮大共同富裕根基。

第一节 做实招商引资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物流配送、现代商贸等,高标准、高起点谋划一批新的商业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区域型总部、功能型总部落户万州,推动全区商务跨越式发展。创新招商方式,实施“强商”行动,绘制招商产业地图,为引进重大项目提供指引。拓展招商渠道,组织参与市级重大招商活动,借助智博会、西洽会、进博会、广交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开展合作招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招商队伍,健全招商队伍组织网络,创新招商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体制机制,鼓励招募、充实专业化招商力量,打造品牌化招商队伍。

第二节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全面落实各类政策措施,推动流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本地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扩张规模,运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方式,借助自营、加盟、特许等形式在区内外发展分支网点,实现企业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推进大型商贸集团向供应链管理集成贸易商转型,提升连锁经营企业供应链整合能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本土流通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品牌合作、强强联合等方式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到2025年,全区限上商贸企业(个体)力争达到500家,亿元商贸企业力争达到100家。

第三节 增强中小微企业活力

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培优行动,建立健全中小微商贸企业服务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实施中小微商贸企业成长工程,鼓励中小微商贸企业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拓展业务领域,支持传统小微商贸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零售,推动线下线上融合转型发展。推进商务领域“互联网+”创新创业,积极发展众创空间,举办中小微商贸企业文化节,为商贸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四节 增强行业协会功能作用

发挥餐饮、成品油等协会协调服务作用,引导商贸行业自律。支持商贸行业协会建立完善行规行约及行业标准,引导企业避免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行业会员跨行合作、客户互补共享、商品组合销售。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统计、课题研究、咨询服务、资质认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导或委托行业协会做好国内外市场行情跟踪、信息收集、趋势研究等工作。


第十章 建立商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商务服务保障水平

围绕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结合生产生活需要,加强对再生资源、成品油等特殊行业的监管,促进特殊行业有序发展。

第一节 完善应急保供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区级储备与市级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生产供应相结合的应急商品储备体系,完善区级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强化应急保供日常管理。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完善蔬菜、肉类、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应急投放网络体系,提升万州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能力。持续培育发展保供企业,支持应急保供企业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加强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动态管理,支持企业通过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外采等方式,大力组织市场货源,稳定并增加市场供应量。推进保供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市场运行监测预警,掌握市场供应动态,增强市场异常波动的预警、分析、处置能力。

第二节 推进成品油零售体系建设

优化成品油网点布局。优先在农村、尚无加油站的乡镇、老城区、新增道路、新增城区等区域新增成品油站点布局。优化成品油消费结构,合理布局“油气”“油电”“油气电”等综合能源站,推进城区、高速路出入口、车站、停车场等车辆密集区域混合站点布局。严格控制成品油网点总量,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成品油零售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成品油供应保障。加强成品油购销体系建设,强化成品油协调和应急调度,构建配套齐全、公平有序、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成品油供应市场。优化运输市场环境,着力构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为一体的成品油供应保障运输体系,建设覆盖全区的成品油配送体系。推动形成“国有企业为主,合资企业规模扩大,民营企业点多量增”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提升成品油供应保障能力。到2025年,努力把万州发展成为川渝东北成品油市场储备供应中心。

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成品油监管工作,制定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违规建设的加油站的管理与处罚,严厉打击非法调油窝点、非法油品销售点、非法流动加油罐车、非法储存使用非标准油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监督,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拓宽公共参与渠道,形成监管合力。

第三节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分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回收利用网络,针对生活类、产业类、服务消费类和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产生源头,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造、收购、租赁、加盟、合作等方式,分期分批建设覆盖城乡、互联互通、运转顺畅的基层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和分拣加工中心“三位一体”的现代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打造全区再生资源应收尽收聚集渠道。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和方便回收的原则,结合物业管理、社区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等形式统筹设置,根据区位、产业和人口分布具体情况,以固定式和非固定式两种主要构筑形式灵活建设回收站点。到2025年,实现全区社区回收站点数量达500个。

加强行业培育和管理。立足于整合社会网络和经营资源、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规模、提升再生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大的行业领军企业,尤其是回收网络健全、产业规模较大、研发能力较强、技术装备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的重点回收企业,发挥其辐射周边、带动地方的行业领军作用。强化行业秩序监管,强化回收渠道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再生资源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查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物品、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支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企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章 加快制度创新,打造川渝东北营商环境样板地

围绕提升商务环境市场化、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推进贸易通关制度改革创新,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商务领域审慎包容的监管体系,以体制优势引领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商务领域行政权力事项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企业开办、注销办理流程,将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社保、住房公积金、银行等部门和单位相关信息关联起来,信息共享,实现数据库对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行负面清单和审慎包容的监管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有针对性的弹性监管。建立健全商务领域新业态试错机制,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管理,不断优化管理制度和规则,鼓励企业在试点示范中逐步探索规范相关领域产品、服务及安全标准。优化商务领域新兴产业风险防控机制,科学研判和评估监管中发现的具体问题,通过分类监管、精准监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节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领域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组织商务领域专家、律师团队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促进商务企业提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推进商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对成品油流通、报废机动车、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等规范管理,探索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服务机制,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第三节 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

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建立健全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外国投资信息报告和信息公示制度。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推动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零壁垒”,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持续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行业领域开放。

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商务领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健全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市场化平台开展信用评价活动。培育发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支持信用调查、信用评估等行业加快发展。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鼓励商会、协会建立会员企业信用档案,推动建立产业上下游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党组织推进商务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提高党组织对重大商贸、开放问题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制度,切实推动项目的引进实施。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机制,全面组织规划的落实。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做好本规划与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衔接,确保各规划之间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科学合理制定相应的专项行动计划和年度推进方案,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举措。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增强土地、人才、金融、财税等政策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商务发展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建立健全商务用地优先保障机制,保证商务用地有效使用。加强财税支持,落实国家税费政策,重点支持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冷链物流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特色街区建设、品牌宣传等。强化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扶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商务相关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保障,加强产教协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商务专业目录,进一步实施培养计划,提升商务人才队伍层次。强化政策落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政策发挥效应。

第四节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规划的调整和评价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开展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规划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按规定程序对规划进行调整并及时发布规划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