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区科技局《重庆市万州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

【部门解读】区科技局《重庆市万州区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2022年1月10日,区政府印发《重庆市万州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确立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十三五”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区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快速进步、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我区聚焦“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作用。科学编制规划,明确战略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对加速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区政府组织区科技局等部门于2020年1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全面对标对表中央、市委、区委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充分衔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保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在《规划》中落地见效。坚持开门问策,先后组织召开专题调研6次、座谈会11场、专家论证会3场,走访重点党委100余家,开展问卷调查341份,先后两轮书面征求万州经开区、渝东新区、镇乡街道、区级部门、在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意见建议,并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征求公众意见,针对多方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确保规划编制科学性、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三峡库区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区域领先水平,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到2035年,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建成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高端研发机构,引育一批创新引领性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在区域有鲜明特色,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四、重点任务
一是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高水平建设国家级高新区、高标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起点推进渝东新区创新发展、高效率创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形成多点支撑、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
二是培育优势科技创新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科技研发平台机构、提升在万高校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水平,加快形成区域性创新集群。
三是强化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强化制造业、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科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分14个专栏对细分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方向给予明确。
四是汇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工作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五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强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
六是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深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拓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军民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水平。
七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健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环境。
八是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促进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厚植科技创新文化土壤,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区委对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重大任务、科技体制改革和重大决策,形成党领导科技工作的长效稳定机制。明确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评估等工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