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 |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发布 走进万州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1MB16028044/2022-00188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服务业;体育;文物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万州区文化旅游委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9-08
[ 发布日期 ] 2022-09-08

重庆市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日期:2022-09-08 来源:万州区文化旅游委
语音播报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通知

各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经重庆市万州区第六届人民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重庆市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202298

重庆市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1

第一节发展基础1

第二节发展环境5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7

第一节指导思想7

第二节基本原则8

第三节发展目标9

第三章建成事业与产业均衡发展的三峡文化高地11

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1

第二节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14

第三节着力文艺精品创作和市场转化15

第四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5

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19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0

第四章建成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22

第一节构建旅游发展空间格局23

第二节打造核心旅游精品工程23

第三节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27

第五章建设渝东北体育强区30

第一节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31

第二节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33

第三节推动体育产业加速发展34

第四节打造体育赛事活动品牌35



重庆市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万州实际,编制本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工作举措,是指导全区文化旅游体育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全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产业培育不断加强,结构布局日趋完善文旅体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事项不断落实,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区52个镇乡(街道)及其村(社区)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成功创建8个特色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百县万村”示范点61个。全面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立并挂牌投入使用文化馆分馆53个,图书馆分馆60个,全市分馆最多、服务人口最多。完成37000套“户户通”建设工作,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9.87%,电视综合覆盖率99.68%持续开展政府购买送文艺(戏曲)演出进基层、三峡曲艺“周周演”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及全民阅读活动,年均完成流动文化进村服务活动2000,惠民电影公益放映8000。建成南浦剧场、群星剧场、苗圃剧场、百安剧场等小剧场。

文化艺术创作成果持续丰收原创现代川剧《鸣凤》《白露为霜》先后作为重庆唯一入选代表作品晋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方言话剧《薪火》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和“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形成“中国戏剧·万州现象”。2018,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何菊芳摘得中国曲艺最高荣誉“牡丹奖”,形成“梅花”“牡丹”花开并蒂的繁荣局面202010月,万州区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组织文艺院团赴美国、毛里求斯、新西兰、斐济等10余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演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加强划定公布万州区国家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编制实施了《万州区地面文物保护维修五年规划(20162020年)》,修缮了一批重要不可移动文物完成万州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27126件(套)。实施23个镇乡历史文化挖掘工程,编印出版三辑《流淌的乡愁》。新增西山钟楼、瀼渡电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三峡绣、三峡木雕顺利晋升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峡移民纪念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区新增文化旅游市场经营主体234家,总量5623家;新增三峡平湖旅游区、三峡移民纪念馆国家4A级景区2个,A级景区总量13家。推动实施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事项68个,招商引资近50亿元,完成投资6.62亿元全面完成全区旅游资源普查,摸清旅游单体资源346处,其中五级资源3处。建成长岭安澜谷、高梁七星谷、柱山文氏宗祠等特色乡村旅游景点,长岭安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甘宁镇楠桥村、太安镇凤凰社区、恒合土家族乡石坪村和枫木村获评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三峡游轮万州始发不断增长三峡旅游水上巴士常态化运行,“交运平湖”号游轮正式投用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获评重庆市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重庆三峡广告产业园、渝万网络直播孵化基地等文化园区。全区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量常年保持渝东北第一位。

文旅融合发展有序推进20191月,万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3月,组建成立重庆三峡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出台《加快把万州建成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旅游营销奖励办法》《万州区发展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业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20152019年,年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保持增长趋势,年均增速分别是24.88%33.27%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1651.56万人次,同比恢复71.79%,实现旅游收入95.7亿元,同比恢复63.42%

区域影响力逐渐增强创新策划万州“双晒”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晒出“万川毕汇·平湖之州”独特魅力,荣获全市“最佳作品奖”“最佳传播奖”。持续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打造以“一会一节”为核心品牌的大三峡文旅展示高地。圆满举办三峡江滩音乐季、“大美万州”乡村旅游季、百万游客打卡万州游三峡等活动。成功承办中国足协中国之队国际足球赛、全国2020年男女手球锦标赛等赛事活动区体育场馆管理中心获“2019年手球竞赛优秀赛区奖”和“全国U系列篮球竞赛优秀赛区奖”。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与达州和渝东北区县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开展抱团营销济宁、宁波、天津等对口支援城市、航线开通城市、周边区县互联互通,城市美誉度、知名度明显提高。

体育事业持续发力相继发布《万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万州2030”规划》等政策文件。实施体育人才进基层帮扶工程,累计350人次相继赴镇乡街道及学校指导开展体育活动和建立训练基地,表彰年度“好体育人”先进组织和“好体育人”先进个人,夯实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基础。常态化开展冬季横渡长江游泳邀请赛、“长江杯”乒乓球赛、万州区篮球联赛等大型群体活动。截至2020年,全区共有单项体育协会30余个各类体育场地4632个,场地面积达223.82万平方米,体育产业经营主体245个,就业人数达2.7万余人,体彩销售达到1.24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7.7%,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93%

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城区、镇乡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区大学、中小学塑胶跑道建设累计达157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民健身工程443个、社区健身工程193个。在镇乡街道建成市级健身广场17个、市级登山步道7条,完成社会足球场建设40块。完善城区公益性健身设施,相继建成27个市级社区健身站点和1个区级社区健身站点。相继建成奥林苑健身中心、天城市民健身中心、太白岩市民健身中心,统筹协调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到35小时以上。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家层面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战略将向纵深推进,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文旅体拓展发展新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文旅体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呈衰退态势,国内经济提速增长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国际国内疫情的严峻形势,必然对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和重大挑战。

从全市层面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纵深推进,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等重大区域项目加快推进,有利于川渝文旅体一体化发展,在资源开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实现1+1>2的倍增效应。全市旅游倾力打造的“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中,“三峡牌”是重要抓手。周边区县高度重视文旅体发展,全区将在文旅要素、人才聚集、市场拓展等方面,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挑战。

从万州层面看,《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成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打造三峡文化高地、建设区域卫生健康高地的目标,对加快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区积极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加快“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建设,初步形成水陆空铁多式联运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发展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体育业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开辟更广阔的客源市场,开放更好的空间平台。

同时,万州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缺乏拳头产品,文旅体产业发展较弱。文旅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少上规模、提档次、能引领的重大项目,暂无5A级景区和市级以上的旅游度假区,体育产业规模较小,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体系不健全。近几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虽总量较高,但占GDP比重偏低、增长率较慢。

二是业态较单一,文旅体融合深度不够。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和形式相对单一,行业深度融合不够,缺少创意性、多元化、特色化旅游消费空间。文旅体产品新业态创新发展不足,地方美食、民俗非遗、购物娱乐等优势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吸引物。

三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缺乏配套扶持政策。文旅体市场主体发育相对滞后,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和人才支撑,文旅体市场不够繁荣,区域整合能力不强,接待设施类型单一、档次低,政策优势不明显,配套资源有待完善和优化,有“中心”之名而未享“中心”之实。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运用“大文化、大旅游、大体育”的发展思维进一步打好“三峡牌”,努力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体系、现代文化旅游体育市场体系、对外交流推广体系,打造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标杆。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推进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体育产品,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切实改善民生,丰富文化旅游体育产品体系,提高服务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互联网和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推进文旅产品业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旅游资源绿色开发、旅游方式绿色转型;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开放战略,打造文旅开放平台;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等功能,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加快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转化,促进旅游业文化内涵提升,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高效能传播。

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万达开一体化发展,促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中,展现大担当、新作为,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带头发展、带动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期,建成三峡文化高地、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渝东北体育强区,进一步打响“畅游三峡·万州出发”特色品牌,努力将万州区建设成具有浓郁吸引力的全国知名文旅目的地和区域旅游枢纽城市。

——文化事业产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加强,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三峡文化品牌影响力。

——旅游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域旅游纵深推进,旅游核心景区持续打造,集散中心功能更加凸显,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旅游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

——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休闲、健身等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重大赛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狠抓全民健身活动质量,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培养自主体育品牌特色赛事,加快建设渝东北体育强区。

——文旅体融合发展迈上新阶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文旅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化“铸魂”和赋能旅游、旅游展示和传播文化、体育向文旅引流等功能明显增强,形成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健康之美相得益彰的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专栏1  万州区“十四五”文旅体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指标属性

建设三峡文化高地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455

800

约束

万人拥有的博物馆、图书馆、演出场馆、美术馆或画廊等文化艺术场馆数量

(个/万人)

0.51

2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

1.8

4.5

预期性

培育优秀文艺精品(部)

2

预期性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23

30

预期性

广播人口覆盖率(%

99.87

>99

预期性

电视综合覆盖率(%

99.68

>99

预期性

建设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万人次)

1651.56

3000

预期性

旅游总收入(亿元)

95.7

200

预期性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

3.2

5

预期性

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

100

约束性

国际国内航线数量(条)

23

50

预期性

市级旅游度假区数量(个)

1

预期性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个)

1

预期性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数量(个)

3

4

预期性

星级旅游饭店数量(家)

3

6

预期性

建设渝东北体育强区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43

2.3

约束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47.7

>48

约束性

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块)

0.8

0.9

约束性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2.5

2.8

预期性

年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场次)

>2

预期性

新建或改建体育公园(个)

2

预期性

自创市级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品牌(个)

2

预期性

常年在训青少年人数(千人)

0.5

>1.5

预期性

市级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个)

3

>5

预期性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27

预期性

第三章  建成事业与产业均衡发展的三峡文化高地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三峡文化高地建设。

第一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重庆市相关标准,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细则。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演出场馆等各项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规范,强化标准实施,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优化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改造,提高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民营文化场所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围绕“一区两群”“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构建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发展战略联盟,逐步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持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基层。建好用好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逐步形成城区现代公共阅读设施体系。整合各领域文化资源,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养老机构、中小学校、科普基地、非遗传承基地、梦想课堂、道德讲坛、社会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功能,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在兼顾面上发展的同时,打造20个文化重点镇村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

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加快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公益文化建筑场馆建设进度,新增一批城市人文地标。推动广播电视和数字影院基础设施设备达标升级。充分利用三峡文化艺术中心、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文化创意创业园、世界大河歌会广场、城市规展馆等文化主题建筑和项目使三峡文化园成为集中展示三峡文化的窗口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文化交流中心。推动三峡方志馆、三峡库区廉政教育中心、万州区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用

创新培育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在城乡公共空间赋予文化的“魂魄”。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和政府合作,创新打造一批新型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有效利用城乡优秀建筑文物资源建设乡村文化礼堂、非遗传习所、乡情陈列馆、民俗陈列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作用,有机结合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新空间。增加公园、广场、绿地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保存文化记忆。

专栏2  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工程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三峡文化园(三峡文化艺术中心、三峡园、三峡移民纪念馆功能完善工程、万州规展馆、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三峡方志馆、三峡库区廉政教育中心、万州区图书馆、科技馆、数字档案馆、渝东北革命教育基地

重大文艺节目:峡江月、川江号子情、薪火

剧场提档升级:南浦剧场、平湖剧场、群星剧场、百安剧场

中国曲艺之乡基础功能完善工程:创建曲艺传承基地510个,完善现有15个曲艺传承基地功能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持续开展区域性重大文化活动。世界大河歌会、三峡江滩音乐季、春节文艺惠民晚会、新年音乐会等大型特色文艺演出常年保持并创出品牌将世界大河歌会舞台作为区域性文化赛事和活动的平台。持续举办“盛世中国·大美三峡”——中国曲艺创培群英会,擦亮“中国曲艺之乡”招牌。充分利用和扩大大型情景歌舞剧《川江号子情》旅游驻场演艺的成果整合现有演出作品,适时推出新的文旅融合拳头产品在充分利用现有剧场和演艺中心培育市场、丰富文化生活上求突破。积极承接各类国家级、市级重大文化展演活动。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展演活动。

持续推动公共文化产品惠民为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大“点菜式”“订单式”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持续开展“政府购买送文艺(戏曲)演出进基层”等公益性演出服务。依托总分馆建设,多样化开展各项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设立全民艺术月,举办全民艺术节,积极推动举办乡村“村晚”持续实施“流动文化进村”“惠民电影进万家”工程。持续举办“历代诗文咏万州”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探索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合作模式,培养市民文化消费观念,培育文化演艺市场,促进演艺市场提档升级,逐步形成“市场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


第三节  着力文艺精品创作和市场转化

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着力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深入挖掘万州特色历史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巴渝文化、长江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力争推出12部地域文化色彩浓厚、艺术质量上乘、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精品。

扎实推进重点项目扶持工程。对列入国家级、市级艺术创作资助范围的文艺创作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峡江月》积极参加全国性比赛及展演,提高万州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挖掘《川江号子情》的市场潜力助推“中国戏剧·万州现象”。实施小剧场常态化驻场演出,切实提升小剧场服务效能联合社会和高校文艺力量,常态化开展曲艺、戏剧“周周演”“曲艺进游轮”“杂技专场演出”等活动。加大传统戏曲、曲艺传承保护,组织开展戏曲、曲艺“进校园”“进乡村”“进军营”等活动。

第四节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加强三峡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着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利用新高地。建设库区出土文物修复研究中心,实施万州区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推进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建立万达开地区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合作机制、私有文物产权置换机制,全面完善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落地,建成天生城大遗址公园、三峡水电工业公园,创建天生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完成西山钟楼塔钟修缮保护工程,辖区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实现全覆盖,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实施率达到50%。完成重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两线”划定。推进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石窟寺文物保护。实施重庆院子古建筑示范项目加强民居大院、牌坊、古塔等文物保护。

加强三峡移民文化传承弘扬。不断强化三峡移民文化研究宣传,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三峡移民文化传承、宣传、研究高地。阵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全面建成三峡移民文化红色基因库,开工建设三峡移民纪念馆功能完善工程。移民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化,广泛征集整理三峡移民文化资源,组织召开“新时代三峡移民文化研究传承”研讨会,基本完成三峡移民文化传承提升项目。宣传广度进一步开拓,多形式多视野的三峡移民文化展览走向全国、走向乡村。精神内涵进一步提炼,完成三峡移民主题雕塑群建设,加强展示万州城市文化形象、符合市场需求的移民文化文创产品的研发。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明确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方向与目标。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录,开展下川东革命历史资料挖掘、收集、整理,梳理完善烈士英名录,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完成万州革命烈士陵园烈士事迹陈列馆展览提升。扩大江竹筠生平事迹展、下川东革命历史展、何其芳故居陈列展的影响力,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开展重大纪念活动,常态化组织形式多样的红色宣传教育活动。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实施革命文物修缮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改善全区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和保存环境。深入开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六进宣教活动。

专栏3  文物保护与利用重点项目

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天生城大遗址公园、三峡水电工业公园,天生城遗址安防工程、瀼渡电厂安防工程、西山钟楼消防工程,分水镇谭家寨楼、恒合乡余仲翘大院和冒水井大院、普子乡干坝子民居群、燕山乡新房院子和下房院子、罗田镇永兴场44号民居、西山钟楼塔钟修缮保护工程,刘江旧居、王氏宗祠、万县盐井人民公社旧址等古建筑陈列展览,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三峡移民纪念馆馆藏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万州区文物保护修复基地、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江竹筠生平事迹展、下川东革命历史展、何其芳生平事迹展陈列布展、六角亭等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工程。

三峡移民文化传承弘扬:三峡移民纪念馆红色基因库建设、三峡移民文化传承提升项目、三峡移民主题雕塑群项目。

万州民居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谭家院子。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挖非遗资源,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完善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依托建立非遗博物馆、民俗馆,加强万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继续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储备,收集整理非遗文化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升级。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一批非遗工坊建设,搭建“非遗+旅游”平台,建设万州区非遗工作站,运用互联网、媒体手段,打造“非遗+互联网”展示、推广及营销平台。打造融保护、传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具有万州特色的非遗品牌产业。持续实施非遗传承基地教学传承。启动编辑出版《金钱板丛书》等书籍,持续挖掘整理金钱板、四川竹琴、甘宁鼓乐、武陵板凳龙等非遗传承,进一步形成万州城乡文化挖掘的成果深化,并加以固化和使用。

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进一步梳理万州区历史脉络、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统筹整理文化资源,充分保护利用万州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万州区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山公园创建历史文化名园,同时创建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构建全区历史文化名镇(村)体系,提升万州区的城市形象。

专栏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

非遗保护传承:组建刺绣基地、根雕基地两个区级非遗传承培训基地,申报“万州石雕”“万州烤鱼”市级生产性示范基地,申报国家级竹琴教育基地。实施非遗精品创作和名录项目记录工程。

非遗工坊建设:“三峡绣”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溪口剪纸”非遗工坊、谭木匠木梳非遗工坊、诗仙太白酒非遗工坊、冉师傅牛肉干非遗工坊、万州烤鱼非遗工坊、江来好包装万州烤鱼非遗工坊、程凉面非遗工坊、榨菜非遗工坊、杨家将传统家具非遗工坊、三峡果酒非遗工坊、盛源丰鸭皮蛋非遗工坊、万州茶叶制作非遗工坊、万州格格制作非遗工坊、明海卤菜制作非遗工坊。

第五节  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全区广播电视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着力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形成规范有序、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广电”新格局。

巩固壮大主流媒体阵地,提升融合媒体舆论引导水平和主流媒体传播效能。创新融合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扶持引导机制,创建区级“融合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创新示范平台”在行政许可下建立独立新媒体发布平台。以“智慧广电”建设为抓手,强化业态创新技术保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提升全区主流网络视听媒体内容发布和网络产品带货服务能力,建立非新闻类节目形态创新示范媒体和示范栏目,建立“节目+”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服务类节目创新示范平台。打造智能媒体生态系统。建成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四级联动”,助推“平安万州”建设。加强乡村基层广播电视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推动精品建设和品牌建设,推进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百佳精品”建设。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工程,优化完善精品创作指导扶持政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切实强化本土精品栏目的指导,加强纪录片、广播剧创作和优秀广播电视栏目建设,力争推出1部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广播电视作品、12个市级优秀栏目(节目)、1个市级以上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品牌建设。着力打造5G智慧电台,进一步建强“看万州”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力争创建12个行业品牌。

构建广电及网络视听技术体系和安全体系推进新型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助推新技术落地运用。加强安全播出检测监管,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进一步建强三峡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完成三峡移民频道高清化升级改造,并实现高标清同步正式播出;力争建成专业级的虚拟演播室、引进运用音视频AI播音技术、添置一批便携式异地传输装置;扩容现有“媒体资源数据库”;推动4K超高清制播系统建设。

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创新数字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手段和消费场景,赋能实体经济,提升文化附加值,积极发展面向渝东北三峡库区生产生活需求的数字文化产业。通过“内引外联、引育并举”,加快培育万州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以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两江数字产业园万州园、重庆三峡广告产业园为载体,做大做强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影音、创意设计等业态;利用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数字文化创新中心,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专业院团对馆藏文化资源、精品演艺作品进行数字化保护,推进优秀文化资源向数字文化产品转化,推进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提升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成数字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重点旅游景区VR/AR体验馆;积极孵化培育个人动漫工作室、游戏工作室、影音工作室、网文工作室等小而精业态,发展网络剧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细分门类。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及市民,通过短视频、自媒体等进行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对城市进行宣传。

大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新结构。以三元四方文旅街区、南滨路平湖艺术街区等重大载体,推动时尚消费集聚大力发展艺培研学、演出娱乐、主题餐饮、购物休闲、时尚装饰、桌面游戏、剧本推理等现代文化娱乐消费业态,丰富夜间文旅、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分享经济等消费新场景努力建设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在现有文化旅游惠民重大活动基础上,增加商品博览、产业交流、推介合作等功能,向展会平台拓展升级。依托现有大中小型场地,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化、沉浸式、互动式、定制类驻场演艺、实景演出,支持本土文艺院团推出精品剧目、折子戏,引导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融合发展,促进文艺院团、演出场所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动演艺产业发展变革。努力增强文化实业,推动木梳、刺绣等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文旅融合升级;努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文化用品装备制造业,培育绿色印刷包装业,促进创意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开办特色鲜明、业态融合、环境优雅、线上营销的实体书店。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培育一批乡村文化产业特色村镇。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平台新作用。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专业机构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园区(基地)由企业集聚空间向要素资源汇聚和创新发展平台转变。充分发挥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重庆三峡广告园用活用好国家级品牌,做强做精。推进建设三峡绣文旅产业主题园“秀园”、三峡印务包装产业园。建设三峡文创产业研发中心,引领构建三峡库区文创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一条龙”产业链。推动长平机械厂、万州军分区等工业、军事遗产发展文化创意、研学旅行、众创空间等为主形态的平台空间。到2025年,全区力争培育或引进优质文创企业100家以上。

专栏5  文化产业类重大工程

文化项目: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两江数字产业园万州园、三峡文化艺术中心、重庆三峡广告产业园—三峡文创大观园、三元四方文旅街区、南滨路平湖艺术街区渝万网络直播孵化基地(九池原乡数字乡村项目)、万州青年创业实训基地、中国万州烤鱼城—万州烤鱼学院、三峡绣文旅产业主题园“秀园”、三峡印务包装产业园、长平机械厂、万州军分区

文化节会:世界大河歌会、三峡江滩音乐季、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万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

第四章  建成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

依托万州地处三峡区域中心和长江三峡区域交通优势,形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周边区县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和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增长极,加快构建“中心集散、文旅融合、串点成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好三峡旅游牌,建设区域旅游枢纽城市建成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

第一节  构建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以“畅游三峡·万州出发”为目标定位和价值定位,发展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业,着力构建以“一环双线多点”为核心,逐步形成二环、三环、网状结构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环:即三峡平湖旅游区“一江两岸十六景”,串联城周“九山一水”、三元四方文旅街区、大周科教亲子小镇、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打造滨江环湖旅游环线。双线:围绕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农业公园产园融合、景点建设,串联万州大瀑布、巴国部落、三峡水电工业公园、新月湾、何其芳故居、甘宁故里、木枥山等,打造自然人文旅游动线;以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串联中华易温泉小镇、罗田古镇、凤凰茶山、潭獐峡、人头寨、安澜谷等,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动线。多点:推动“+旅游”,以产引游、以游促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以长江两岸沿江路和水上巴士串联武陵、长坪、瀼渡、溪口、大周、黄柏等镇乡,形成长江生态旅游环线打通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奉节—巫溪—巫山—利川—石柱—丰都—垫江—梁平—万州旅游大通道。大力升级培育一批 A旅游景区景点,点线串联,形成网状的全域旅游格局。

第二节  打造核心旅游精品

强化三峡平湖旅游区核心引领以核心吸引确保集散优势可持续,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跨越。依托长江水面、岸线,充分做好一江两岸山水文章,通过水面开发、消落区治理、景观打造、夜景灯饰提升、亲水平台建设,构筑江城湖光、生态水岸,进一步释放城市休闲空间,形成靓丽多彩、时尚活动的滨江环湖长廊和三峡平湖旅游区,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

推进滨江两岸节点提升,打造滨江休闲旅游带。以长江两岸为重点,推进江岸绿化、水面利用、夜景灯饰、生态治理、景观项目万州文化植入等建设,完成南门口广场改造、十七码头、西山公园精致化园林景观建设等滨水景观,完善步行、骑行亲水路网,建设休闲游憩配套设施,布点酒吧、咖啡吧、书吧、清吧、手作吧等文旅时尚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功能。

打造一批代表性的城市综合景观。围绕高笋塘核心商圈有机更新重点工作,以“保护传承、彰显特色”为目标,加快建设“三峡之眼”、三峡会馆,修复李家花园、“望江路下街5”等旧居遗存,打造“三元四方”江城老万县传统特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片,支持创建国家级或市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北滨公园,打造区域标志性、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塑造区域中心城市门户形象。依托高笋塘、双河口、江南、五桥、高铁五大商圈,进一步提升时尚购物、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及文化娱乐业态,包装提升三元四方文旅街区、北滨路美食街区、心连心广场烤鱼美食街等特色休闲旅游街区,打造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塑造自然人文产品标杆按照保护优先、活化利用的原则,深入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人、重大历史事件、文化遗迹,兴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景点,修缮复建文化遗迹。以万州国家农业公园为核心,借助万州大瀑布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何其芳故居、甘宁故里美誉度,串联巴国部落文化旅游区、三峡水电工业公园、新月湾景区等,配套完善休闲娱乐、民宿体验、餐饮娱乐等产品体系,建成景区依托、以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区,高质量建好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力争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塑造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推进康体、养生、养老等业态和休闲度假旅游融合,立足全区江湾、高山、温泉、峡谷等天然优势资源,着力打好“生态旅游”“康养旅居”“高山避暑”三张牌,创新产品和业态,大力发展康养及休闲度假旅游。重点打造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以生态山水原乡、避暑康养、土家民俗、历史人文等资源为基底,以度假为核心驱动,形成三峡旅游新品牌、三峡康养避暑胜地,到2025年,创建为市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招商引资,加快手续办理树立中华易温泉康养度假品牌潭獐峡峡谷休闲度假品牌;立足“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武陵风情小镇,串联沿江乡镇,打造长江移民文化生态旅游圈;依托白土镇人头寨气象资源,打造白土人头寨天气气象景观集聚区,发展多彩气象康养旅游。


专栏6  旅游精品项目一览表

三峡平湖旅游区:北滨公园、“三峡之眼”、南门口广场改造、十七码头、西山公园精致化园林景观建设、三元四方文旅街区、城周山体公园、三峡国家气象公园(万州园)、城市向上体育综合体、中国万州烤鱼城—万州烤鱼学院等、万州空港休闲旅游度假区

人文旅游:国家农业公园、万州大瀑布、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巴国部落文化旅游区、三峡水电工业公园、新月湾景区、何其芳故居、三峡库心风情小镇等。

休闲度假旅游: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中华易温泉、罗田古镇、凤凰花果山、潭獐峡、人头寨等。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挖掘生态、民俗等乡土乡情资源,拓展乡村旅游功能,丰富产品和业态,全面提升服务品质,推进乡村旅游由分散粗放发展向集中集约发展转型。大力培育开发乡村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体验旅游、乡土文化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与景区融合,与小城镇、新农村、整村、片区及高山生态移民扶贫、特色农业基地及园区建设结合。创新模式、产品业态、营销及相关政策,推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集约化、品质化发展转变。提升太安凤凰花果山、高梁七星谷、新田西游洞等精品景区品质,围绕20个乡村旅游重点镇村不断用力,打造溪口航空飞行营地、罗田古镇、孙家镇兰草村、长岭镇老土摩天岭至将军碥养马池一线等乡村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大周科教亲子小镇、长岭镇安澜谷景区、三峡漫城、大唐荔园、黄柏狮子岛、七彩熊家沟、太安梯田、池海等乡村旅游景点。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乡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

专栏7  乡村旅游项目一览表

乡村旅游点:长岭镇安澜谷景区、上古瀛洲观光旅游项目、老土摩天岭将军碥养马池纳凉旅游项目、高梁镇七星谷、新田镇西游洞、武陵镇大唐荔园、石桥水乡、九池街道桐花湾美人谷、高峰街道三峡漫城、甘宁镇同鑫蔬菜大观园、奇芳花谷、楠桥村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新田盐井沟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大周科教亲子小镇大周镇农旅融合体验园配套项目、双河口街道花语果欢乐大世界、孙家镇兰草茶山旅游景区、弹子镇池海乡村旅游景区、太龙镇古红桔主题公园、柱山乡文氏宗祠、黄柏狮子岛、七彩熊家沟、燕山乡杨梅园、茨竹乡翡翠峡、分水镇悦君山乡村休闲旅游基地、龙驹镇苏马河龙凤溪谷旅游区、余家镇大梁山文旅康养项目、走马镇下池河田园观光走廊、槽溪乡村旅游度假村、溪口玉竹村桔桂人家、长坪乡斯立坳茶园旅游观光项目、铁峰乡自驾露营休闲项目等。

旅游民宿:恒合枫香谣、枫香恋、大周霞照轩、九池厚院、九凤湘院、泉水院子、知竹院子、凤栖台、溪口玉竹村桔桂人家、瀼渡新月湾·人间之里、甘宁古树别院、青龙苑、瀑上人家、弹子池海陈家院、长岭三里清风、茨竹简朴山庄、竹贤居等。

第三节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

提升和完善旅游要素体系。立足旅游需求、市场和特色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旅游要素配套水平,形成全面配套、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要素体系。

充分挖掘美食文化资源,三峡美食文化节暨万州烤鱼节等节会品牌,做大做强“中国烤鱼之乡”。提档升级北滨路市级文化美食街等美食街区。进一步完善商圈购物环境,重点支持旅游景区配套建设购物广场或特色商业街区。唱响卖远万州“美食、文创、农特、好礼三绝”(美食三绝:万州烤鱼、万县面、万州格格;文创三绝:谭木匠木梳、三峡绣品、三峡奇石;农特三绝:三峡天丛、三峡柑橘、粉黛脆李;好礼三绝:诗仙太白、鱼泉榨菜、牛肉干)。提升现有酒店服务质量,发展一批星级旅游饭店,推动传统“农家乐”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转型,提升和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民宿。利用闲置存量房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民宿投资运营,进一步拓展枫香谣、枫香恋等精品民宿客源市场,打造民宿集群,发挥“民宿+”效应。到2025年,创建国家等级旅游民宿3家。加快景区内外公共交通、绿色通道、慢行系统、停车场及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景区及周边配套建设风景步道,适当拓宽道路路面或加密错车点密度,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中发展片区通行旅游大巴,推进城市公交线路向乡村旅游点延伸。发展大众娱乐及主题乐园、实景演出场地等主题娱乐设施建设,推动创建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旅游业态。

加快提升旅游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水平,着力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接待能力、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能源、水利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完善设施功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旅游镇、旅游村实现4G/5G 网络和免费 WiFi 全覆盖。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电商平台,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商品和服务实现在线预订销售。旅游特色小镇及乡村旅游集中发展片区实现生活垃圾清运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进一步深化厕所革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清洁卫生、生态环保的示范性旅游厕所,推动景区配套已有厕所提升改造工程,提高旅游厕所日常管理维护及运营水平。推进标识标牌建设,围绕城区高铁、港口、机场等进出口道路,通往重要旅游景区的合理范围建立位置科学、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包括旅游景区导览标识、旅游地图、解说系统等。

增强“大三峡”旅游集散服务功能。依托万州机场、“五高三普”铁路骨架网、“一环六射一联线”高速公路、“二客六货”港口打造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枢纽,形成“内畅外联、快旅慢游、舒适便捷、安全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

建成并充分发挥重庆市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作用。依托紧邻万州北站的万州交通枢纽汽车站,打造集客运、旅游、公交、物流、商贸于一体以智慧交通旅游综合体为支撑的重庆市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着力完善旅游运输服务、智能展示、休憩住宿、餐饮娱乐、旅游咨询、旅游购物、人才培训、旅行社组织等服务功能,强化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与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等旅游交通的有效衔接,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交通服务,推动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

建设港口、机场、汽车站等重要旅游集散站。以区域性重要交通节点、游客聚集区为基础,按照区域旅游门户城市标准,推动建设重点旅游集散站,新建万州机场旅游集散站,推动万州港升级为三峡游轮母港,提升国本路车站等现有旅游集散站,依托互联网建设智慧服务平台,联合交通节点、景区、旅行社等形成有效接驳、及时服务,作为重庆市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支撑。

建设配套完善的游客接待站场。支持各大景区新建和提升一批游客接待场所,重点增强旅游宣介、定制服务、产品推送、景区监控、预警处置等功能。到2025年,形成以重庆市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重要旅游集散站为支撑、各景区游客接待站场为节点覆盖全域的三级集散网络。

深化实施“城景通”“景景通”工程。提升旅游道路等级和通畅水平,加强旅游景区连接线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密连接路,按照旅游景区分布及旅游精品线路设计,打造多圈层、多层级的旅游环线,加快农村“四好路”建设,提升旅游镇、旅游村、旅游点道路通畅水平,升级改造S507云阳界至龙驹段、X062瀼渡镇至甘宁镇连接线、铁峰山(大垭口至凤仪禅院)工程等道路。推进旅游交通干道绿化、美化以及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自驾车及房车营地、服务区等设施,提升交通道路旅游功能,提高游客游览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争取创建一批国家C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第五章  建设渝东北体育强区

大力实施“体育强国”战略,进一步理顺体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建成渝东北体育强区。

第一节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做强服务,提高全民健身组织服务水平。健全全民健身组织,充分发挥区体育总会的作用。加大对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管理指导服务力度,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承接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建设,支持鼓励其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文体人才进基层帮扶行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组织作用,开展健身项目培训、讲座和咨询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活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做实基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聚焦体育民生补短板,统筹规划城市和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及配套,提高综合利用率。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建设一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和健身广场,每个行政村至少应规划建设一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巩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持续推进城市社区健身示范点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公园,补齐体育健身设施,增加体育健身功能,实现混合利用、复合利用落实公益性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社会体育场馆有向社会开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镇乡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充分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运行保障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和镇乡街道利用闲置校区、老旧社区建设一批能满足群众基本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高闲置体育资源利用率;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有条件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建设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运动区。

做活运动,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力度。发挥区和镇乡两个积极性,各司其职共尽责。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稳步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定期举办万州区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等赛事活动。以“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月”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活动项目,持续利用并完善滨江环湖地区以及山地慢行健身步道系统,持续开展登山、冬泳、路跑、健步走、皮划艇、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等项目群众体育活动。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推广武术、龙舟、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特色休闲运动项目。支持有条件的镇乡街道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服务设施。推动体育与休闲养老、运动康复、医疗服务相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监测和运动健身等各类机构。

第二节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优化竞技体育项目,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提升科学训练水平,选拔培养输送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创造佳绩,取得更大突破。

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竞技体育相关政策制定工作,完善支撑竞技体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万州区参加重大体育比赛奖励办法》,推动《万州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推进体育重点项目基地建设,明确相关学校优势体育项目。打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对口升学渠道,建立“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增强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积极性,引导规范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优化重点项目布局。将田径、游泳、摔跤、举重、拳击、足球等作为重点培育项目,完善相应配套和训练设施。加强重大赛事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保障,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优势项目,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

搭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区体校建设和投入,推动区体校恢复“三集中”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发挥区体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龙头作用,建立重庆市中长跑基地和直道跨栏基地(田径项目),吸引高水平教练员和高质量运动员落户万州,积极创建“国家奥运后备人才基地”。建成1处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组建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培养、输送的育人机制。

专栏9  体育事业重大工程

重点运动健身场所建设:万州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江南体育健身中心、恒合鹿鸣湖体育公园、天仙湖水上运动基地、滨河文化体育公园、镇乡(街道)全民健身中心等

提档升级重点体育设施:万州体育场、三峡之星体育馆

整合各类健身场馆资源:发展各类健身休闲俱乐部,开展特许和连锁经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支持开展特许经营、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第三节  推动体育产业加速发展

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培育体育市场主体,扩大体育消费,打造渝东北体育中心,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规模化体育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优质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事业发展,盘活国有体育场馆,创新管理体制,转换运营机制,探索多元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培育新兴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经济,形成以体育新业态为核心,推动体育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纵深发展。进一步整合各类健身场馆资源。发展各类健身休闲俱乐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支持开展特许经营、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延长产业链,鼓励发展户外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体育消费。引进12个体育用品制造业12个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探索建设万州智慧体育平台,实现体育产业与商业、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助力渝东北体育中心建设。

积极发展体彩服务业。增强共享发展意识,把体育彩票的市场培育作为全域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宣传力度,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更好发挥体彩对全区体育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夯实体彩发展基础,持续完善体彩工作管理机制,不断强化管理服务两支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体彩网点质量建设,创新扩大公益品牌和产品品牌影响力,坚持稳中求进,促进全区体彩销量持续增长和体彩公益金筹集能力不断增强。推动责任彩票建设,坚持依法治彩、以法管彩,更加注重安全体系建设,更加体现公益属性,更加强化行风建设,不断巩固发展体彩公益公信成果。

第四节  打造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充分利用滨江环湖资源禀赋,持续举办冬季横渡长江邀请赛、桨板、皮划艇等水上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扩大办赛规模、提升办赛水平,力争将冬季横渡长江邀请赛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赛事。以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和打好“三峡牌”为契机,引入社会资本围绕滨江环湖投资水上娱乐发展和水上运动表演,力争举办国家级板比赛和皮划艇比赛。持续承办全国篮球、手球等系列重大比赛,开展环湖马拉松赛(自行车赛、铁人三项赛),沿潭獐峡、铁峰山、武陵等地开展山地半程马拉松赛,推动悦君山(陈氏太极拳基地)等风景区配套发展露营、攀岩、户外穿行、探险和汽车拉力赛等户外体育运动。注重体育赛事的宣传和集客功能,进一步扩大万州在全国的影响力。

专栏10  重大赛事活动专栏

整合现有水上运动资源,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多点布局打造水上运动项目基地,创建“中国水上运动之城”。

全国手球锦标全国篮球锦标赛长江三峡国际越野赛、冬季横渡长江游泳邀请赛、“长江杯”乒乓球比赛、皮划艇、桨板冠军巡回赛、龙舟赛、国际标准舞比赛、万州区男子篮球联赛、万州区足球联赛等

第六章  推动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体育业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发展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体育业,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市场主体,推进文旅体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丰富文旅体业内涵。找准连接点,推动理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满足市场多样需求,形成发展新优势,不断提升行业发展质量。不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万达开文旅体一体化发展,强化万开云文旅体同城化建设,推进万州、忠县、石柱共同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第一节  优化发展机制  增强工作实效

创新服务机制,全面优化流程,以推进文旅体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为文旅体行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效,整合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个窗口对外”审批;依法下放许可权限,做到“应放尽放”;推进文旅体行业融入“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简化文旅体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办理流程。

创新融合机制,探索“万州文旅联盟”模式。尝试推动文化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企业的长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形势新变化,通过兼并重组、相互持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重组,探索企业资本化运作。鼓励景区管委会和管理公司合并,因事设岗,精简机构。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本入股文化旅游企业,深度介入运营。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帮、扶、放”,让企业稳步前行。

创新用人与分配机制,激发从业团队活力。试点推行年度制的首席工匠、首席作家、首席文创设计师、首席歌者舞者、首席导游、首席建筑师、首席规划师、首席主持人等荣誉与奖励,作为各自单位业务人才上升通道的重要考量。探索组合灵活的薪酬制度,建立体现岗位价值和业绩导向的员工薪酬体系及协议薪酬、专项奖励等灵活的薪酬分配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各类艺术作品倡导有偿使用,制定疫情下的文旅奖励政策,以奖励促进创作。

推进行业融合 实现跨界赋能

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化创意为依托,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推进文旅融合,进一步丰富提升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文化类旅游产品展陈内容,突出文化精髓与趣味性,使文化场馆成为旅游吸引物。文化节会与旅游节会充分结合,鼓励开发节会赛事、餐饮娱乐、红色旅游等多元化特色产品。实施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推进“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建立完善全区文创产品开发信息名录发展旅游演艺,支持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参与旅游演艺发展,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创作质量,推广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和积极社会效应的旅游演艺项目。

深化体旅融合,结合水上特色运动、横渡长江游泳邀请赛等重大赛事推广万州旅游,完善沿江休闲廊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发展都市体育休闲健康旅游。推动商旅融合,积极打造集时尚购物、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及文化娱乐业态为一体的天生城文商旅融合示范街区。加强交旅融合,强化客运枢纽站场、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积极推动“站运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万州大瀑布、恒合等重要景区“景区直通车”、旅游专线,大力发展水上巴士、公交化轮渡,支持房车自驾车营地、通用航空、游艇等新业态开拓工业旅游,进一步加强工业文化遗产和老字号企业厂区保护,鼓励创建工业博物馆,规划设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开展工业文化遗产研学旅游,激发工业旅游消费潜力。

  推进科技创新 发展数字技术

推动文旅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三峡广告产业园等园区作为全区文旅体科技创新和孵化的核心载体,引导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依托和协同成渝两地文旅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优势型企事业单位加强文旅体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统筹全区文旅体各领域专家库信息,积极对接成渝两地其他部门专家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领域广泛、特色鲜明、定位清晰、规模适宜的文旅体行业智库,为全区文旅体领域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搭建全域旅游数据中心等智慧化旅游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旅游云”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品牌推广、实时监控、数据共享交换等功能。重点抓好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大巴及乡村旅游点等数据接入,公安、交通、工商、规划、气象、环保等部门涉旅数据共享交换,建设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旅游大数据平台。支持引入、鼓励建设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在整合旅游景区(点)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出行、旅游消费的便利度,促进“互联网+旅游”以及平台经济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好客流疏导和景区服务,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产业链体系开发智慧旅游门户网站和移动手机APP,提供便捷的在线预订、景点介绍、旅游气象服务、地图导航、住宿餐饮推荐、购物推荐等服务。

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旅游体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打造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文旅融合业态,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格局,推进科技与文旅体深度融合。顺应科技发展,打造全新数字艺术产品。运用全息投影、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解构文旅体新业态。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推动数字艺术在重点领域和场景的应用。通过政策、营销、品牌等方面支持,做大做强地方IP,强化培育新IP,进一步开发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形成特色文创商品,结合电商、直播、社群的线上销售模式,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和销售。

  营造良好环境 壮大市场主体

完善文旅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增强监管能力,加快诚信建设,增强治理能力,优化文旅体法治环境。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加大重点领域乱象整治力度,防范化解行业领域风险,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新监管机制,建立线上旅游等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坚持依法治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现代文旅体业管理”向“现代文旅体业治理”转变。完善文旅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夯实网格化监管责任,加大对文化旅游市场的日常巡查力度,突出对旅游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规范管理,持续对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实施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切实增强景区承载能力和旅游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旅游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着力拓展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力度、深度和广度,指导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商标、专利的申请、注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进一步强化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和利用,构建旅游资源保护法治环境,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建立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监督管理,增强旅游资源保护实效,对品质高、特色强、生态系统脆弱的旅游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性开发,严禁盲目性开发和掠夺性开发,对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严厉打击。

遵照“以人为本”原则,“问题导向”思维,构建政府购买引导、商家让利优惠、补贴市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提升消费服务精细化水平,指导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树立服务口碑,全面拉动消费。鼓励和支持商业餐饮门店、书店、影院、景区景点延长营业时间,发展一批24小时营业点。培育壮大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因地因时制定景区门票减免等吸引外地游客优惠政策,坚持常年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通过不定期发放文旅“消费券”等形式鼓励居民文旅消费,争取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适当提高政府公共财政消费预算,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民营和国有演艺团队进入城市街区、商业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城乡社区等策划和举办各类演艺活动,不断创新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业态。

做大做强骨干文旅体企业,推动文旅体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旅游、体育领域的龙头企业,整合形成具有较强跨产业运营能力的旅游龙头企业,打造集吸引物、旅行社、特色酒店(民宿)、文创策划、豪华(滚装)游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集团。建立重点文旅体企业名录库,着力支持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万州文旅体产业发展强大支柱。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有针对性地对文旅体企业开展资本市场知识培训及上市政策辅导。以产业园区及集聚区为重点,聚焦园区孵化平台建设,构建文化产业“双创”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小文旅体企业,培育大批“专精特新”的市场主体,增强文旅体产业发展活力。实施“成长型小微文旅体企业扶持计划”,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让中小型文旅企业蓬勃发展。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万达开川渝统筹示范区创建等发展机遇,坚持扩大开放,优化文旅体投融资环境,引入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旅体企业。

  树立品牌形象 加强宣传营销

以品牌营销为抓手,不断强化“畅游三峡·万州出发”、“万川毕汇·平湖之州”品牌形象推广,线上线下面向全国、紧贴市场策划宣传营销,讲好三峡故事、万州故事,努力做大游客总量。

开展旅游品牌营销。确定旅游LOGO和旅游形象,统一标识标牌、统一风格颜色,先声夺人。加强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合作,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构建推广矩阵,多种形式塑造并宣传推广万州旅游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区内外主流媒体、交易会、户外广告等渠道,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及服务区、城市出入口等场所发布旅游公益广告,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方位宣传营销体系。

纵深拓展客源市场。巩固市内以及邻近的四川、湖北、陕西、贵州等省份城市客源地市场,作为旅游客源的主要来源;着力培育长江流域及对口支援省市客源地市场;积极拓展华北、华中、东南市场;努力开拓香港、韩日和东南亚客源地为主的境外市场。组织万州旅游企业到主要客源地抱团营销,积极与国内知名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战略合作,打造专属营销平台,拓展营销渠道。

打造系列节会品牌。大力推广特色节会活动市场化运作模式,着力提高节会活动的策划创意、宣传营销和资源整合水平,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等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重大文旅节会品牌。联动四川达州市、重庆开州区举办万达开“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塑造“大三峡·大巴山”区域文化旅游品牌。深化“文旅双晒”活动,持续开展大美万州乡村旅游季、大三峡乡村旅游文化惠民活动、三峡江滩音乐季、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鼓励和支持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举办特色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形成常态,做成品牌。

培育旅游精品线路。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市和区县联动,打好“三峡牌”,大力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主题旅游为特色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大三峡旅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游轮旅游空间,引进更多游轮万州始发,争取三峡游轮旅游更大份额,精心培育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宜昌高峡平湖游轮体验游为主的三峡旅游精品旅游线路;优化万州水上巴士功能和服务,以万州为中心,在串联武陵、溪口、大周、黄柏沿江乡村旅游基础上,辐射带动云阳、石柱、忠县等周边区县,加强与陆上景区景点联动,构建多样化水上漫游线路;重点打造万州一日游、万州—开州—云阳二日游线路和万州—奉节—巫山三日游线路;发挥革命文物优势,完善城区“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革命烈士陵园—西山抗战遗址群—江竹筠烈士生平展、下川东革命陈列展”革命文物旅游线路,延伸万州—奉节—城口—开州渝东北红色旅游线路和“万达开”红色旅游线路。

第六节  共谋巴蜀文旅 深化区域合作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万州故事积极融入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充分发挥“大三峡·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作用,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强化区域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巴蜀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推进文化交流传播。将三峡移民等文化向四川腹地推广,将川剧、蜀绣、三峡绣、石刻等具备地理特征、巴蜀文化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融进文旅产品,积极参与川渝广播电视合作,将万州文化与旅游精品融入巴蜀文旅形象,为巴蜀文化特质的网络视听精品提供优质素材,努力形成巴蜀文化共识。

推进旅游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引进资源,在客源互送、产品互推、营销互助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新方法,搭建区域旅游推广联盟,构建巴蜀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品牌。深入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文旅协同发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深化万开云文旅一体化发展内涵,发挥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平台作用,全力打造“壮美长江·诗画三峡”品牌形象,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深化对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跟进国际航线开通发展新的友好城市,加强与“一带一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各类协会、文艺院团、文博机构、景区等与国际机构、景区开展交流与合作。推进文化企业、版权、艺术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等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七章  保障措施

适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趋势和要求,强化组织、政策、投融资、人才、土地等保障,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体制机制保障

切实发挥重庆市万州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引领全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规划管理、旅游投融资改革、旅游服务监管、旅游宣传等专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区域间、部门间联动机制,推进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与协调,建立文旅体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大规划等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体育各类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搭建民间交流协作平台,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交流与合作,支持文化旅游体育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建立、完善和落实考核机制,围绕规划制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把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工作纳入相关职能部门及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责任体系进行考核,细化工作职责与任务分解,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创新文旅体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景区经营体制,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对国有景区建立大景区管委会体制推动资源整合,形成多方联动政出一门的局面。

第二节  产业政策保障

研究完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奖励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领聚焦产业、扶优助强,培育文化旅游体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国有投资平台,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体育业发展。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强化对保护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消费激励政策,全面落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引导和鼓励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完善休假制度。

第三节  投入资金保障

完善公共财政文化旅游体育投入机制,探索设立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公共服务、产品创新、宣传营销、人才培养、智慧文旅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长江渝融通”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文旅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增大银行授信额度,拓宽资金渠道,支持重点文旅体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进一步推进版权、著作权、景区运营权、旅游景区收费权、旅游用地使用权、林权等质押、抵押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扩大信用融资比例,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拓展多元化股权融资,鼓励私募基金、民间资金、外资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经营。

第四节  人才队伍保障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建设。建立完善政府、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培训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骨干队伍,提升基层文化人才待遇水平,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潜能。探索基层文化人才教育培训新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能力素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基层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和宣传、奖励,通过评选、表彰等形式推动基层文化人才的成长

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创作、表演演艺、非遗传承、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加快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训练、裁判、体育技术发展、体育经营等优秀体育人才引进,探索体育人才引进管理薪酬创新激励机制。扶持文化旅游企业与高校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较高素养的文化旅游中高端人才,积极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与重点高校的对接活动。实施行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文化名家培养和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科研单位建设。建立健全文旅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文旅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团队、专家服务团项目,提升万州区文化、旅游和体育行业管理服务整体水平。

第五节  土地空间保障

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应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统筹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确保文化旅游体育项目空间落地。在年度土地供应中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城市升级过程中整理出的存量土地向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用地倾斜力度,加强对城市里的存量边角地的利用依法依规探索实行混合用地方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资产资源,通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适宜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为旅游产业配套建设及主要旅游景区旅游经营性项目预留足够空间,根据旅游规划或景区规划,每个景区在旅游核心风景区外预留足够的经营用地,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及时收储用地。

附件:1. 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重点项目计

划表

2. 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重点事项计

划表


附件1

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重点项目计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业主

建设

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计划建设年限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建设目标

牵头

单位

备注

一、在建项目

1

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

重庆三峡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恒合土家族乡

项目规划范围为:北至X553县道;东至鹰嘴岩及枫木村;南面以恒合土家族乡行政边界为界,西至恒合土家族乡行政边界西侧道路。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龙凤溪谷景观廊,鹿鸣之喜·森林度假区、心归云霞·乡村度假区,有凤来仪·高山康养旅居小镇等

2020-2029

1637800

计划新开工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市级重点文旅项目

2

三峡平湖旅游区景观项目

三峡平湖公司、江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

滨江环湖两岸

续建北滨公园、三峡文化园、南门口广场、十七码头、西山公园精致化园林景观建设、三峡之眼等项目,策划“太阳神舟”(江万船厂遗址)、“仙峡悠谷”(沱口)、“创客江岸”等项目,提升三峡平湖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质量。

2020-2025

待定

待定

区城市管理局、渝东新区

市级重点文旅项目

3

天生城大遗址公园

万州区文物管理所

周家坝街道

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城墙加固保护修复4388立方米,传统建筑风貌整治等。考古发掘:15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与展示。

20212023

14371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市级重大项目

4

天生城文商旅融合示范街区

重庆海城实业集团

周家坝街道

建设海成商业广场、天城印象旅游老街等内容,打造成一个集特色餐饮、民俗文化、休闲娱乐文商旅为一体的综合体

2021-2023

73502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市级重大项目

5

三峡文化艺术中心

南滨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江南新区

总建筑面积3.6万㎡,一期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设1417座大剧院及贵宾室、观众休息厅、化妆师等附属设施,二期建筑面积约1.4万㎡,配置600座音乐厅、排练厅、培训、办公等功能用房,入驻单位为文化馆、川剧团、曲艺团等。

2018-2022

49269

完工

渝东新区

一区一枢纽两中心重大项目

6

万州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江南新区

项目总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约19.6万㎡。

2018-2022

80000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一区一枢纽两中心重大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业主

建设

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计划建设年限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建设目标

牵头

单位

备注

7

三元四方文旅街区

重庆三峡文化创意集团有限公司

高笋塘片区

以项目范围内国有资产价值提升为依托,以重塑万州、记忆三峡为主线,以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文化复兴、商业振兴为总纲,重点围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艺术、聚集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保护近代历史建筑、改造和开发城市旅游景观、调整和升级城市商业业态、展示和交易文化艺术品六大目标建设具有万州特色的文旅街区。

2020-2023

5000

完工

区住房城乡建委

一区一枢纽两中心重大项目

8

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

重庆三峡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陈家坝街道、太龙镇

规划范围为驸马长江大桥南桥头至黄柏乡狮子岛沿江公路外侧滨江区域以及太龙镇大旗村部分区域,面积约10000亩。其中向坪社区观音堂区域面积约500亩。拟建设内容有:接待服务中心、渔村风情街、小桔灯街区、展览馆、三峡手工坊、龙池、曲水流觞广场、渔网丛林、江枫渔火景观、龙门飞瀑、岩壁栈道等项目,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

2021-2023

30000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一区一枢纽两中心重大项目

9

中华易温泉

重庆渝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长滩镇

规划总面积50.69公顷,依托项目地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构建易经文化主题文化休闲目的地,集主题温泉、水上游乐园、文化体验、森林休闲、生态养生、温泉理疗多功能一体化的、复合型的温泉旅游综合体。

2022-2025

53700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重点招商项目

10

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

万运集团

高铁北站

项目总建筑面积22581.64㎡。项目主要建设一楼为旅游集散车站(含班线客运车站、公交车站、旅游班线)、汽车租赁公司,使用面积8695.73㎡;二楼为商业区(餐饮、旅游商品销售)及游客自驾车(含社会车辆)停车场,面积5246.06㎡;三楼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运营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万州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产品销售,使用面积3625.52㎡,其中运营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600㎡;四楼为酒店住宿,使用面积3392.2㎡;装修、智能化、综合布线、电梯、配套公用设施等

2021

7700

完工

渝东新区、区文化旅游委

区级重大项目

11

三峡川剧团小剧场(平湖剧院)建设

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

复兴路

总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设演出小剧场、戏曲体验馆等内容。

2021-2022

700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区级重大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业主

建设

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计划建设年限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建设目标

牵头

单位

备注

12

万州区瀼渡河巴蜀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

重庆三峡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龙沙镇、瀼渡镇、武陵镇

项目规划面积约65.99公顷,沿瀼渡河沿线开发建设三峡百草园、民宿、崖壁洞穴等旅游资源,配套建设景区道路、换乘中心、游步道、生态停车场、绿化、园林小品等旅游基础设施

2022-2024

17060

计划新开工

区文化旅游委

一区一枢纽两中心重大项目

二、前期项目

13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功能完善工程

待定

江南新区

位于三峡移民纪念馆旁,占地约1953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三峡移民纪念馆和配套商业建筑、改造南滨大道890m(含下穿道长600m

2021-2024

51102

计划新开工

渝东新区、区文化旅游委

一区一枢纽两中心重大项目

14

三峡库心风情小镇

待定

武陵镇

利用场镇格局、江湾资源、汉唐遗风,打通武陵至忠县石宝镇、石柱县西陀镇的交通脉络,联动创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国家级休闲度假中心,打造风格独特的三峡库心风情小镇

2022-2026

待定

计划新开工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储备项目

15

镇乡文物修缮工程

区文物管理所

相关镇乡

修缮恒合余仲翅大院、冒水井大院、罗田镇永兴场44号民居、普子乡干坝子民居群、夏氏宗祠、熊氏宗祠等文物本体。

2021-2025

待定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区级重大项目

三、策划储备项目

16

三峡国际综合文旅城(大型游乐项目)

待定

龙溪河片区

项目以山地溪谷为基地,以东方玄幻文化为主题,以VR/AR技术为特色,打造吃、玩、游、购、住、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长江三峡文旅度假目的地。围绕龙溪河,利用水景,引入漂浮岛概念,结合水岸码头,形成新奇、趣味的水上游乐与景观体验。在项目南侧建设艺术游乐园,利用地形高差,打造山地穿越小火车,提升项目对亲子客群及青年群体的吸引力。针对亲子家庭客群,在项目地块北侧布局朵拉萌宠乐园,以品牌优势及创新业态加持项目综合聚客能力。结合北边医学院的技术孵化,对接疗养客群和商务客群,打造万州最高端服务最具品质的国际水疗中心

2021-2025

200000

前期论证

渝东新区

储备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业主

建设

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计划建设年限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建设目标

牵头

单位

备注

17

长平文创基地项目

待定

天城街道

通过对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丰富完善文化业态,打造特色融合型文创园区,逐步形成文创产业聚集区

2022-2025

15000

前期论证

渝东新区

储备项目

18

环天仙湖区域文旅建设项目

待定

天仙湖区域

以天仙湖为核心,策划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水上运动基地,配套建设区域景观、建筑立面整治和夜景灯饰设计等设施建设。

2021-2026

待定

前期论证

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文化旅游委

储备项目

19

潭獐峡旅游区

待定

梨树乡、地宝土家族乡

依托潭獐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成集科考、探险、摄影、漂流、动植物及水资源保护、森林康养、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核心旅游景区。

2022-2025

100000

计划新开工

区文化旅游委、区林业局

储备项目

20

白土人头寨旅游区

重庆文荣集团

白土镇

依托白土镇人头寨气象资源,打造白土人头寨天气气象景观集聚区,发展多彩气象康养旅游。

2022-2025

30000

计划新开工

白土镇人民政府

储备项目

21

大周科教亲子小镇

大周镇人民政府

大周镇

依托大周滨江小镇,利用中小学实践基地、日月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沿江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沿江古镇文化旅游观光带。

2022-2023

待定

计划新开工

大周镇人民政府、区文化旅游委

储备项目

22

“中国曲艺之乡”基础功能完善工程

重庆市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

暂定

1.新建曲艺传承基地510个;2.提升完善现有15个曲艺传承基地功能,保障基地日常正常运转。

2021-2025

600

完工

区文化旅游委

储备项目


附件2

万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

重点事项计划表

序号

事项名称

事项内容

推进年限

备注

1

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两年一届


2

世界大河歌会

举办世界大河歌会

每年


3

万达开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

万达开三地轮流举办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促进万达开文旅一体化发展。

三年一届


4

三峡江滩音乐季

搭建文化艺术展演平台和三峡旅游商品秀场,着力打造三峡夜间经济品牌,举办三峡江滩音乐季活动

每年


5

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

举办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持续打好“三峡牌”,深入挖掘、展示和弘扬三峡地域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合作

2021-2025


6

打造水上特色运动

1.完成天仙湖水上运动基地配套的陆上运动基地建设,购置天仙湖水域水上运动特色设施设备;2.通过并完成长江岸边苎溪河段(南门口-万达广场)训练浮台的设施设备配置;3.力争完成大周日月广场水域的水上基地建设,打造万州体旅结合及乡村振兴示范点;4.多项目多时段多单位开展水上运动活动及赛事及打造水上运动线路;5.举办横渡长江水上项目(游泳、皮划艇、板、龙舟)系列赛事活动

20202022


7

“盛世中国 大美三峡”——中国曲艺创培群英会

在长江流域十九个省市选拔优秀曲艺作品来万展演。

两年一届


8

精品剧目打造

深度打磨原创川剧《峡江月》,推动大型情景歌舞剧《川江号子情》旅游驻场演艺。

2021-2022


9

宣传营销“壮美长江·诗画三峡”和“畅游三峡·万州出发”等旅游品牌

制定旅游宣传营销政策,赴航线开通城市、高铁直达城市、东西部扶贫城市、对口支援城市以及万州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常态化推进


10

开展“乡村振兴文旅行”活动

充分运用双亮成果,将在双亮活动中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串点成线,推出乡村旅游四季游线路,发动旅行社组织市民和游客到万州乡村观光旅游

2021-2025


11

常态化运行三峡旅游“水上巴士”

新开通万州至石柱、忠县等水上巴士航线,常态化运行三峡旅游“水上巴士”。

2021


12

承办一批重要赛事

承办全国手球锦标赛、全国篮球锦标赛、冬季横渡长江游泳邀请赛等一批重大赛事。

2022-2025


13

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

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拉动文化旅游消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21-2025


14

三峡库区移民文化建设研讨提升

筹备召开“新时代三峡移民文化研究与传承”研讨会,全方位、全体系推进三峡移民文化建设提档升级。

2021-2025


15

重庆市国家级非遗学术研究丛书(金钱板卷)编辑出版

编写重庆市国家级非遗学术研究丛书(金钱板卷)并正式出版

2021-2024


16

转型升级乡村旅游

提升和改造一批特色性民宿,培育国家级、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乡、旅游民宿等品牌,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2021-20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