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 |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发布 走进万州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1MB1601940A/2022-00012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万州区金融办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6-01
[ 发布日期 ] 2022-06-09

重庆市万州区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日期:2022-06-09 来源:万州区金融办
语音播报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万州区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第六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202261



重庆市万州区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国家、重庆市关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编制本规划。


  1.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重庆市、万州区各项决策部署,立足功能共享型金融业,有序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主要金融指标持续向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效能显著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本区支柱产业。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万州金融业发展成效

金融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区金融市场持续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6.5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占全区GDP总量6.9%,较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金融业税收占全区税收历年均在13%以上,最高占比达28.37%。各类金融机构总数103家,比2015年增加了30家。银行业人民币存款余额1404.71亿元、贷款余额833.28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47倍和1.48倍,存款余额增速与全市基本持平,贷款余额大幅度领先于渝东北地区各区县;存贷比由2015年的58.81%提升到2020年的59.32%。保险业保费收入63.8亿元,比2015年增长129.5%;保险深度6.57%,高于全国2.37个百分点和全市水平2.85个百分点;保险密度3866/人,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证券业实有开户数14.31万户,比2015年增长20.05%。社会融资规模1150.45亿元,较2015年增长65.68%,债券发行余额167.09亿元。“十三五”期间,新三板挂牌1家、重庆股权交易中心挂牌5家,三峡银行上市工作持续推进,上市资源培育成效明显。

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十三五”期间,成立三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民生银行万州分行、平安银行万州支行、锦泰财险万州中心支公司;成立万川聚源融资租赁公司、重庆三峡万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农商行万州支行升格为分行。各类金融机构达103家,其中:银行20家、证券9家、保险52家(含保险中介机构19家)、担保公司2家、小贷公司10家、基金公司2家、典当公司7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已基本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地方金融机构协调发展、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金融改革创新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各项工作有力推进,2017年,万州区被列为全市开展绿色金融工作试点区县之一。建行万州分行被列为建设银行总行系统内3家绿色金融试点行之一,建设银行总行在万州区召开了2020年绿色金融工作座谈会暨绿色金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兴业银行、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等运用赤道银行标准的金融机构在万州设立分支机构。各家银行积极执行绿色金融政策,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方式,为万州区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资金,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截至2020年末,万州区绿色信贷余额31.61亿元。

金融科技应用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普及率年均增速1.5%以上。服务平台一体化,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业整体效率和便捷指数。金融服务便民化,金融便民服务覆盖行政村达到100%,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注册和使用率年均增长1.9%2.5%。服务领域和业态多样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扶持涉农、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和再就业工程等,为万州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普惠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得到深化,农村便民服务点、助农取款点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完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扶贫、乡村振兴领域的力度更大,支农、支小、扶贫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得到充分应用。截至2020年末,我区涉农贷款195.12亿元,较2015年增长56.2%。小微金融服务创新得到提高,“三个不低于”和“两增两控”监管政策得到有效执行。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力度加大,线上审批、自助续贷、自助支付等高效服务模式得到推广。金融机构相继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专营支行等机构,简化了贷款办理流程,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限。截至2020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43亿元,较2015年增长44.61%。金融精准扶贫到位,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推动有力,为贫困户提供基础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和覆盖率均得到提高。截至2020年末,扶贫小额信贷历年累计贷款金额54372.58万元,获贷率达56.13%。保险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辖区33家保险分支机构立足库区实际,在广泛开展保险需求调研基础上,将保险服务的触角向社会各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在保民生,稳经济,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精准脱贫保、惠民济困保、巨灾保险、城乡居民大病补充保险等政策性、创新型的保险产品从试点到推广顺利开展,“警保联动”实现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发挥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金融结算能力不断提升。外汇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空间,便利境内机构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重庆主城以外首家跨境电商认证结算机构在万成立,中国建设银行万州分行搭建“认证交易+银行收结汇”结算平台;万州区3家银行、1家企业参与进口付汇便利化试点,便利服务贸易跨境支付707.98万美元。外汇服务质量提升。实现外汇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扩大外汇服务提交点试点银行范围,增加提交点数量,优化提交点布局,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化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硬件环境”标准化,提升服务满意度。“十三五”期间,万州区外资外贸企业直接投资项下资本金流入1.44亿美元,跨境融资3.2亿美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实效。万州区金融工作部门与中央驻万金融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提高了风险捕捉和预警能力,提升了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监管能力,区域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积极推进,征信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20年末,全区银行业发展质量较好,全区银行不良贷款率2.28%,风险总体可控;地方金融机构监管有力,严格监控抽逃注册资本金以及经营违规行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行动效果明显,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有效地维护了地方金融稳定。


第二节 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万州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十三五”以来,万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战略地位带来重大机遇。“十四五”期间,万州正处于跨越赶超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重要窗口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等机遇叠加,万州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高质量发展利好众多、前景广阔;市委、市政府对万州发展格外重视、寄予厚望,支持万州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万州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将进一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优化配置,提升金融业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水平,为全区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动改革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步伐加快,万州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对金融服务水平提出新要求,必将促进金融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数字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金融科技企业和人才加速集聚,驱动金融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变步伐。

与此同时,万州金融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包括:金融业发展的能级还不够高,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区域总部;金融业开放水平还不够高,国际性金融机构和国内总部机构缺乏,金融人才占比不高;金融生态还需优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还要继续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手段还不够丰富,经济证券化水平还亟待提升;各类经济、社会、金融风险交织,金融形势仍然复杂多变,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还需持续加力;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是万州持续深化“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加快建成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金融高地的重要窗口期,必须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明确“十四五”时期万州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全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抢抓重庆市金融业改革发展构建“六个中心”、打造“六大体系”的战略机遇,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保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助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金融高地,提升万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助力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建设,全面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基本原则

服务实体,优化配置。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宗旨的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围绕科技创新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成长全周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金融有效供给,降低融资成本,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普惠共享。将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金融改革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区域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为目标,以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巩固提升金融对扩大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贡献。

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发挥科技优势,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应用,降低金融运行成本,提升运行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活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坚守底线,防范风险。强化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遵循好市场化与法治化原则,夯实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确保金融生态体系健康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金融高地基本建成,具体目标体现为:

——金融支柱地位稳步提升。2025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左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更为显著。

——金融发展体系更加完善。银行、证券、保险及地方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发展,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成型。

——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征信、支付、综合统计、国库、公司治理、消费者保护以及金融后台服务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金融运行的配套功能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

——金融功能作用有效发挥。新型金融业态试点广泛推广,功能服务得到充分应用,金融工具更加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显著提升。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法治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等明显改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持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显著优化。


专栏1 “十四五”金融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20

2025

1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9

7

2

社会融资规模

亿元

1150.45

1852.81

3

金融机构数量

103

110

4

本外币存款余额

亿元

1404.71

2000

5

本外币贷款余额

亿元

833.28

1200

6

制造业贷款余额

亿元

101.16

200

7

保险密度

3866

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8

保险深度

%

6.57

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9

银行不良贷款率

%

2.2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新增上市和挂牌企业

1

3


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措施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政策机遇,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具有区域性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第一节发展金融机构体系

健全金融机构门类。加大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基金、小贷、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资产公司等引进力度。支持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万州设立区域性的信贷审批中心、小微企业贷款等专营机构。鼓励和引导农业保险、国家电网保险、互联网保险等专业性机构,国内外再保险机构来万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银行理财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万州设立专业子公司。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履行片区服务或管理职能,增强对周边区县辐射带动的能力。

完善功能性机构体系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在万州设立服务分中心、客户服务分中心、信用卡分中心、异地数据灾备中心、资金结算中心、资金运用中心、财富管理中心、智能呼叫中心等功能型机构,支持三峡银行在万州成立理财子公司,支持万州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成立片区管理总部。引导金融总部将数据灾备中心、财富管理中心、档案管理查询中心落地万州,将本系统内的线上贷款、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落地万州。

发展壮大金融总部机构。大力发展“三峡金融”品牌。三峡银行通过上市融资做大资产规模;三峡资本加快形成兼有融资租赁、基金、商业保理业态的地方金融牌照较为齐全的营运集团;三峡人寿逐步向区外、市外设立分支机构;民生银行万州分行在三峡库区渝东北城镇群分设支行、拓展业务;万州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合并逐步壮大规模;高信隆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区外分设网点步伐;支持现有机构提档升级。

促进专业服务中介发展。引进保险经纪、信息统计等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并支持其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业态,大力发展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等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引进一批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征信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商。形成机构齐全、业务多元化、自律性强的现代化、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要素、低成本配套服务。


第二节优化金融业空间布局

聚焦2035年万州建成“双两百”大城市目标,围绕“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发展目标,结合建好“一廊三核六组团”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不断完善金融基础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水平。

(一)着力打造江南金融核心区。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的总分支机构、金融管理部门和区域性总部、业务管理中心等功能型机构汇聚整合,形成南滨智慧金融特色区。

(二)升级老城区金融基础设施。围绕高笋塘商圈提升改造,并沿双白路,太白路、新城路、北滨路向外扩展,对已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行政管理部、营业部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对百安坝、双河口等区域现有的金融服务平台进行整合与改造升级。

(三)推进城市新区金融机构布局。结合高铁枢纽核心组团、江湾综合服务组团、江南智慧数字组团、九龙商贸物流组团、高峰智能制造组团等区域功能划分,分类有序布局配套服务的金融机构或网点。

(四)推进乡镇金融机构布局。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依托11个中心镇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实现边远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特色,逐步向龙沙镇、分水镇、龙驹镇等中心镇布局发展网点、特色小微涉农团队、保险营销服务部等。


第三节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信贷供给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金融服务实体、支持薄弱环节、保障民生作用。

强化信贷资金有效供给。引导银行向上级行争取资源倾斜,在信贷规模、项目审批、产品试点等领域赋予分支机构更大权限。发挥好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优势,强化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贷后管理等合作,通过联合授信、银团贷款等方式,提升信贷资金供给水平。进一步畅通资金供应渠道,鼓励政策性银行通过批量转贷、委托贷款等方式向中小银行、村镇银行等提供信贷资金,拓宽普惠信贷资金来源。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在万州试点推广,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推动保险服务社会民生。大力发展商业养老、补充医疗、环境污染、建筑质量、食品安全、校园安全、价格指数等保险。推进巨灾保险、农业保险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共保体服务水平和质效。创新保险参与社会管理方式,继续推动警保联动等老百姓身边的社区保险,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医保、长期护理保险的经办服务,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医疗和健康产业,鼓励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加快发展各类责任保险,争取试点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电梯险等民生保障项目,发挥保险“减震器”作用。加大保险资金的投放力度,鼓励三峡人寿等有条件的保险机构,在可行性调查基础上,积极引荐项目,参与险资直投,实现互利共赢。

拓展债券市场融资规模。支持优质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定向工具等)。鼓励金融机构发行永续债、金融债、专项债,筹集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市场主体发展和项目建设。支持住房租赁金融业务创新和规范发展,强化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应用,积极发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支持金融改革落地见效。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实房地产金融调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优化信贷投向结构。落实金融支持住房租赁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动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引导大型银行下沉服务重心,推动中小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聚焦主责主业,服从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调整信贷结构支持重点领域。不断完善和深化银政企长效合作机制,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围绕面临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着力转变传统信贷路径,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科创企业、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特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聚焦“三农”、中小微企业的特点,打造专属产品,实现信贷包容性增长。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区级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提升金融服务时效性。


专栏2 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

打造金融服务港湾。深化“1+5+N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港湾行动”,实现金融服务港湾城区全覆盖,让金融服务港湾进街道、进园区、进商圈、进市场,打通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最后一公里。

加大风险分担力度。设立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服务薄弱领域。发挥好政府性担保体系的风险分担作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简化业务流程,促进银政、银担合作可持续发展,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小微领域倾斜。

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产品的投放,试点推广“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产品,围绕产业核心企业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共担前提下,共同创设“见担即贷”“见贷即担”等产品模式。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支持银行制定中小微业务年度发展目标,将余额增长、覆盖户数等指标纳入内部考核,督导银行机构落实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差异化不良容忍度和授信尽职免责等机制。

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全面归集市场主体信息,建立信用融合大数据库。打破当前市场主体信息散落在各部门、各条线互相分割、互不联通的藩篱,在更大限度、更深层次地实现法人、非法人组织等市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依法依规归集共享。用好信用信息,为市场主体在金融、创业租赁、行政审批、交通出行等领域提供良好服务。


推进上市挂牌工作。培育引进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形成上市孵化生态圈。进一步健全企业上市储备和激励机制,完善上市资源储备库,精准服务“种子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加快上市进程。按照“培育一批、储备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的精准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力争2025年新增3家上市或挂牌企业。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股票、发行优先股及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发挥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主渠道功能,建立市场化并购基金,采用资产注入、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推动企业并购重组。

拓宽其他融资渠道。优化私募基金发展环境,引进和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基金品牌。鼓励国有资本与投资机构合作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人重点支持初创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探索合格的理财产品、资产管理计划在依法合规、商业自愿、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风险资金通过企业上市、出售股权、兼并收购等方式退出。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机制,扩大产业引导基金规模。支持银行办理承兑汇票、委托贷款、融资租赁、信用证等业务。积极探索以企业租赁债权、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知识产权等财产权益为基础资产的经济证券化。


第四节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加大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以打造高质量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管理,强化内部体制改革,提升小微和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服务能力。落实普惠金融监管指标,强化金融机构落实“两增两控”信贷投放考核。完善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组建专业团队,制定发展目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营业网点覆盖面和服务功能,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建设非物理化网点,通过“互联网+普惠金融”推广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创新助学、创业、小微等普惠信贷产品,强化金融扶智、扶小、扶弱责任。强化政策引导,在增信、利率、贷款流程、担保方式、风险缓释等方面提供支持。

发挥地方金融组织的补充作用。完善融资租赁、基金管理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服务措施。推动万州担保公司发展,完善我区担保体系建设,发挥支持中小微、涉农融资担保作用。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引导,按照自身特色,结合区域发展,明确定位,创新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支持“涉农”、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补充作用。

推动乡村振兴信贷市场稳健发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银行机构强化“三农”领域支持力度,创新信贷产品,切实满足农户小额资金需求,灵活精准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下沉服务和创新产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探索乡村金融新模式,破解农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围绕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引导银行扩大抵质押物品种。畅通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等融资渠道,增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信贷供给。持续支持脱贫产业发展,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巩固脱贫成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发挥保险服务保障作用。强化保险保障,扩大脱贫户农房保险覆盖面,推广人身意外伤害、疾病医疗等脱贫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实现脱贫户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丰富产品服务,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镇职工大额医保、社会特殊群体专项保险功能。运用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优势和导向作用,探索构建商业性农业保险、互助农业保险共同发展的综合农业保险体系。


专栏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完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1+2+N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工作,以打造1个普惠金融基地为基础,以建设金融综合服务站、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与金融知识宣传站2个站点为载体,以搭建N个金融行动计划为抓手,打造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金融服务+金融消保+金融宣传”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1+2+N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工作覆盖到全辖所有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居)和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的目标。

加强信贷支持。贯彻落实《重庆市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开发推广特色金融产品。引导银行推广农业产业链快贷、渝快振兴贷三农版、脆李贷、生猪贷等乡村振兴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

增强保险助农。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对水稻、玉米、能繁母猪、生猪等生产灾害保险力度,推广柑橘、柠檬等农产品收益保险,持续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费财政补贴力度。

搭建服务平台。推动村镇银行等新型支农金融机构延伸服务触角,为农村贫困人群提供融资服务。继续提升农行“惠农通”、邮储银行“商易通”、重庆农商行“便民服务点”等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发挥“金小二”作用。深入11个中心集镇,摸清农业企业融资需求,加大对乡村振兴信贷投放。推动度小满金融“小满助力计划”公益助农免息贷款落地,助力溪口、九池、罗田等乡村振兴。


第五节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

对标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改善绿色金融运行环境,尽快设立绿色融资增信、绿色产业发展等专项基金,明确具体运用条件和相关激励约束内容,切实引导金融机构和绿色产业市场主体预期。创新金融工具,积极推动林权、排放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及相关权利交易,助推绿色经济转型升级。坚持财政与金融协调配合,良性互动,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措施,助推绿色金融加速发展。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制定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健全绿色金融业务转型框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下调经济资本占用比例等,加大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力度。抓住建行万州分行作为建行总行绿色金融试点行的机遇,用好政策红利;兴业银行、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等运用赤道银行的标准,优化绿色金融信贷资源配置,畅通信贷渠道,加大对绿色产业、项目的资金投放。保险公司开发拓展绿色保险产品,保障绿色产业发展。鼓励通过债券和票据市场满足环保企业多样融资需求。构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开展金融支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试点,推进生物资产抵(质)押融资,发展森林碳汇,支持打造长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支持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绿色生态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绿色发展。


专栏4 金融支持绿色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抢抓打造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机遇,研究制定全区绿色金融改革核心区建设方案,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评制度,优化绿色金融统计指标。运用“绿易贷”、“绿票通”、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推广“长江绿融通”。多层面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全面收集绿色项目和企业融资需求,发挥好长江绿融通功能,将融资需求及时高效地推送到全市所有银行,提高绿色信贷的可获得性,满足绿色产业的融资需求。

加大财政投入。统筹财政奖补、贴息、担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出台绿色发展奖补文件,加大对绿色融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发展林业碳汇。有效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实现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三者”融合共生,推动万州区林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构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围绕全区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启动试点,建立核证减排量质押的绿色信贷发放通道;为林业碳汇开发计入期内森林潜在的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风险提供绿色保险;加快建设与重庆气候投融资中心加强合作,探索推出绿色基金和绿色债券产品,为“双碳”产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市场拓展等领域提供全过程金融服务。


第六节丰富金融特色产品

支持科创金融发展。推进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与重庆科技金融集团组建“三峡科技创新基金”,对优质科技型企业或项目进行投融资支持;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逐步扩大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布行基金规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引导优质科技型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服务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组织专业服务队伍,开发对现代服务的专属贷款产品和小额支付结算功能,打通现代服务的资金供给条。

鼓励物流金融发展。鼓励银行发展多式联运提单、仓单质押、融通仓、保兑仓、垫付货款等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并采用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方式提供物流结算。鼓励物流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核心企业与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健全供应链金融担保、抵押、质押机制,加强供应链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渠道,为我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供支撑。

规范发展消费金融。发挥好消费金融领域政策和产业优势,支持商业银行适度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完善“三峡付”平台功能,

围绕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聚焦智慧停车场、智慧教育、智慧房管等重点场景,推广线上综合金融平台“三峡付”运用。拓宽消费金融应用场景,支持金融机构面向旅游休闲、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新型服务消费领域,创新推广中长期融资产品和保险服务。引导涉农银行扩大“e融通”“村邮乐购”“愉快生活”等特色电商平台的运用和再创新,融合营销活动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挖掘等个性化增值服务。

支持智慧金融应用。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丰富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搭建线上平台,拓展低成本资金获取渠道和满足金融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动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进一步优化信贷、债权、票据等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资源提升服务效率。运用监管科技在数字领域的探索与应用,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技术应用和产品创新,探索金融科技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发展科技服务的信贷模式,平衡好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提升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增加现代自助服务设备布放。延伸银行卡“云闪付”助农取款、电子商务等金融服务方式,强化基础金融服务办理。加强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银行和支付机构创新开发更贴近农村的支付产品和服务。

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借助“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助推万州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扩大开放进程。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完善全口径本外币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融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跨境贷款、境外上市或发债,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合作中更多使用人民币,在银行、保险、理财、资管、基金、融资租赁、债券等方面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业务创新,推动符合条件的要素市场在跨境大宗商品交易、跨境资产转让中更多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七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加快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征的信用评级制度,鼓励发展提供金融信息评估等征信服务的中介机构,形成信息真实全面、使用高效保密的征信体系。发挥银行债委会作用,有效防范金融机构风险。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获得信贷”的宣传、培训和服务等, 提升企业获得信贷效率,提升融资便利度,降低融资成本,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贴息、资本金补充等财政支持机制,提升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能力。加强金融政策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国家利率政策。持续规范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收费。

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在银政保和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过程中,建立形成各司其责、分工协作的监督管理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的协同配合,运用金融监管指标进行穿透式监管,人民银行、银保监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监管力度,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加大贷款全过程的监控力度,确保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规范银行保险机构的经营行为,杜绝不合理收费。严格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督促地方金融机构执行监管条款。推进金融机构规范内部控制、财务报表、风险防控等制度体系建设。

深化区域协同合作。结合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战略,以“一盘棋”思想、“一体化”理念,统筹万达开一体化发展和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加强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提供同城化、便民化服务,畅通跨区域信贷资源流通,强化万达开、万开云机构在项目规划、项目评审评级、授信额度核实、信贷风险管理和化解等方面的协作,推进保险承保理赔服务跨区域标准化建设。推动担保、不良资产处置、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跨区域合作。

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加强金融司法联动,建立健全行业主(监)管部门和公安、法院、检察院协调配合机制,合力推动金融案件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案件审判等工作,实施非法集资等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判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强化金融审判专业化建设,探索设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金融专业合议庭等机构。逐步建立“快侦快诉快审快结”机制和高效金融争议协调机制,推行金融仲裁,研究完善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机制,提升金融债权执行效率和执行兑现率。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融资行为,防范债券违约风险,不发生公开市场债券违约。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正确处理举债、控债和用债的关系,坚决守住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红线。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强化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管理,依法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稳定。强化金融市场风险前瞻性排查,引导企业强化债务管理,合理制定债务偿还计划,提前应对债务到期风险。完善风险防范处置长效机制,强化重点领域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等问题应对,分类处置,稳妥化解。健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信息共享、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等机制,防范金融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经营风险。严密防控金融机构风险叠加、交叉传染。严控金融产品高杠杆风险,强化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防控,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强化操作风险防控,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操作风险管理。健全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防止风险扩散蔓延。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力度。加大对风险可疑账户的监管力度,加大打击跨境赌博和电信网络诈骗力度。加强对辖区内支付领域风险的监测,扎实做好支付结算举报处理工作。持续推进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坚持防范为主、打早打小、综合治理、稳妥处置,健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长效机制。强化资金监测,发挥反洗钱情报作用,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加快互联网金融风险清理规范和分类处置,确保全区不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八节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在金融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战略规划和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健全万州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加强金融发展的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研究决策我区金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加强各部门对金融业发展工作的统筹调度,促进全区金融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围绕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金融高地的发展定位,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和重庆市在优惠政策、专项资金、信息技术上的扶持和指导,争取国家和市级各种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在万州先行先试,争取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在重点项目和事项向万州倾斜。推动落实国家对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农业保险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财税及金融的政策互动,支持金融产业发展、企业挂牌上市、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创业担保贷款、脱贫贷款等补助政策,继续深化政策性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示范效应。完善政府担保机制,提升政府平台信用评级,做大做强国有担保公司。

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市场化引才聚才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畅通常态化的金融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支持和评价激励办法,激发金融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干部交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高层人士来万担任领导职务,推动金融干部与机关干部互派挂职锻炼。用好三峡学院等在万高校的教育资源及万州金融机构金融队伍资源,逐步建立专业成熟的培训网络,提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加快现有人员存量的盘活和使用,加快培育区域性综合性的中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加强对领导干部金融知识培训,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强化督促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督促落实,强化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年度重点工作与规划衔接。围绕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环节,建立科学实用的金融监测指标体系,完善科学反映金融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定期跟踪落实情况、开展评估分析,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情况,对规划目标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确保规划实施科学有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