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 |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发布 走进万州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100863020XE/2022-00196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万州区教委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4-02
[ 发布日期 ] 2022-04-02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日期:2022-04-02 来源:万州区教委
语音播报


万州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20224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四)支持在万高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七)提高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八)实施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九)开创对外交流合作新局面  

(十)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五)健全规划统筹落实机制  



为推进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和《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打开新局面。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形成制度性成果300余个,研究党建议题500余个基层党建工作持续加强,14个基层党组织创建党建示范点、15所升格为党委的学校增配专职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双培养”机制初显成效,全系统市级骨干教师党员占57.7%,区级骨干教师党员占56.5%坚持从严监督管理和执纪问责,净化教育系统行风,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系统总体呈现良好政治生态。

教育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普惠率保持在90%以上,公办园占比达51.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100%,初中大班额全部消除,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督导评估认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1%。建成重庆市示范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专业和市级骨干专业分别为6个和3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达到845个。“一大四院多专”高校格局基本形成,在万高校提档升级建设成为全区工作重点。柔力球、聋人足球、特奥篮球、旱地冰壶等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赛事。涵盖“飞行员培养”、美育和多语种教育班的特色学校达到140所。学校获市级以上奖项390余个,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980余人次,学生在信息化应用方面获国家级奖项188个。

1 义务教育大班额下降趋势图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管理机制全面建成,多样化义务教育招生模式逐渐成熟,“择校热”“大班额”矛盾逐步缓解,2020年下半年在全区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改革,建成福建小学、红光小学江南校区课后服务改革试点。高考综合改革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万州二中、万州中学等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15个。集团化、一体化办学成效突出,全区学区化办学学校85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48.85%,集团化办学校数30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17.34%,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66.09%。职教改革稳步推进,中职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完善,“一大四院多专”高校建设规划稳步实施。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良性竞争。民办教育改革走实走深,行政审批流程不断优化,审批时限共缩减1569个工作日,审批材料减少30%以上,完成198所民办学校分类登记。

教育保障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教育经费累计投入达170.78亿元,对口支援教育项目72个,累计支援资金2.01亿元教育资助资金达到7.2亿元,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4亿元。教师补充、交流机制更加完善,累计引进教师1720名,中小学科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专兼职教师配备率达100%。中职优秀教师国内外交流培训达800余人次,“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261人。建成区级名师工作室33个,实现从学前到高中40个主要学科全覆盖。新建、改扩建上海中学、万州(二中)文德初中、南京小学、南京幼儿园、区直属机关幼儿园钟鼓楼分园等学校86。建成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室55间,其中中小学及幼儿园54间,青少年宫1间,4所学校被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机制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全面建成,实现设备配备、监控联网全覆盖。

2 教师队伍建设变化趋势图

3 教育费用投入情况趋势图

(二)面临形势

1.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为万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为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万州教育事业必须沿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这一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力。

2.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为万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新时代必须把握这一优势和条件,全力提升教育事业战略定位,全面优化教育空间格局,主动改善教育内外条件、变革创新、奋发图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强化全学段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增加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成功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万州教育现代化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3.重庆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万州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新方向

《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中国特色、重庆特点、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未来,万州将按照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进一步扩大三峡文化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4.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万州教育事业发展赋予新使命

重庆“一区两群”“新版图”构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万州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建立教育发展联盟,共建附中、附小、附幼,优质职业院校跨区域联合办学,统筹规划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等带来更多有利条件,为万州进一步提升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打造重庆人才资源培养重要基地赋予了新使命。

面对新形势,万州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还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盼。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仍有差距;城乡、校际发展差距和小学“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普职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有待全面提升,教育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显不足;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与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存在差距,育人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任务艰巨,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万州教育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区委、区政府“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发展定位,细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万州发展的工作部署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目标,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为统领,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万州发展赋能,为提升万州战略地位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权利,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的重要先手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格局。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万开云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教育高地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重要基地,为万州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支持“一大四院多专”高等教育取得重大进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更加公平优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到2025年,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成果更加夯实,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普职比例更加协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日益完善。教育资助全覆盖制度和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取得新突破。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更加丰富,专业结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更高水平。到2025年,新增1所市级优质技工学校、2个优质专业,创建2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5个优质专业;支持优质中职学校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建设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2个以上,创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区县”,建设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3个左右,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3个左右,职教名师工作室1个、名校长工作室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以上、在线精品课程8门,建设信息化标杆学校1所左右,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左右,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3个、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1个。建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3个。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培育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个左右。建设现代产业学院1个,建立职业教育高考技能考试基地1个。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11.3万人,建成大学1所,升格本科院校1所,创建高职院校1所,增强辐射带动渝东北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能力。

教育改革开放水平取得新提升。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对外开放交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万开云同城化教育机制体制更加健全。

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统筹管理、科学决策、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完善,各类学校办学活力不断激发。多元参与教育治理的共建共享新型关系基本形成。教育督导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共建共享共治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2.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市领先。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学习者得到全面个性发展;各阶段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教育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全面建成。

2-1 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4.06

6.1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0.1

93.5

预期性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1.48

55

预期性

在园幼儿普惠率(%

93.86

94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13.66

18.2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万人)

8.76

12.1

预期性

普通初中(万人)

4.9

6.1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5.6

6.3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万人)

3.57

3.3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万人)

2.03

3.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7.1

98.5

预期性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万人)

8.57

11.3

预期性

其中:研究生(人)

839

1200

预期性

普通本科生(万人)

1.99

2.86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3.3

60

预期性

教育竞争力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9.8

10.4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2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教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学习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从党史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青年学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2.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

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多维度推动思政课建设。探索多样化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推动形成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三峡移民纪念馆等就近与大中小学对接,挖掘原川东游击队等革命事迹,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落实“区级备课+校际协同+学校推进”的三级集体备课体系。深度挖掘中小学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公开招聘、区外引进等方式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配齐学校思政专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3.坚持“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坚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基本遵循,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围绕纵向衔接、横向协同,推进万州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首位,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彰显学校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龙头引领作用。完善由学校党组织领导、德育处负责管理、德育工作人员具体实施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深入落实校本培训和上级集中培训(国培计划),强化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和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批德育品牌学校。

深入推进体美劳卫育全面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编制《万州区体教融合实施方案》,印发《万州区特色学校管理办法》,加强体教融合,完善体质健康监测,健全协调育人机制,打通体育后备人才出口通道,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共用共享。开齐开足艺体课程,推进学校体育美育优质均衡,强化美育素质测评和艺术展演,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艺体发展格局。到2025年,创建各级各类特色学校(艺体、近视防控、卫生健康)约50所,区级艺体名师工作室各1个,打造学校美育实践基地1个、组建3个有影响力的师生合唱团,建设3个综合型艺体场馆,改造学校音乐和美术教室共计90间。推进中小学校卫生室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厕所革命”,到2025年,城区和13个重点乡镇厕所达到文明城区标准。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途径和方式,将家庭劳动和社区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必备内容。

4.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教育系统“八五”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等系列活动,提升师生参与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丰富和优化法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资源,围绕生态文明主体开展教研、赛课、征文、展演等系列活动,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推进校园绿色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有效遏制学校餐饮浪费。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建立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评估体系。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推进国防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拓展丰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统筹军地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军地合力培养国防教育教师和军事理论课教师力度,加强军地人才共育共用。

专栏1立德树人全面落实重点项目

1.党建示范引领工程。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培育新时代党员,到2025年,新增11个基层党组织创建党建示范点。

2.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培育市级、区级、片区级和校级思政课骨干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秀案例,培育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3.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创建各级各类特色学校(艺体、近视防控、卫生健康)约50所,区级艺体名师工作室各1个,打造学校美育实践基地1个、组建3个有影响力的师生合唱团,建设3或个综合型艺体场馆,改造学校音乐和美术教室共计90间,持续建设市级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基地。

4.实施“厕所革命”工程。城区和13个重点乡镇厕所达到文明城区标准。

(二)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开展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全面贯彻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府教督发〔20203号)精神,对照《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201号)要求,按照《万州区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工作方案》(万州府办发〔202166号)创建规划及实施步骤,落实主体责任,狠抓落实,开展自查自评,强化指导,严格督查督办,推进全区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结构,把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并优先建设。持续加大城乡公办园建设力度,推进乡镇中心园建设,在各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园基础上,对有条件的乡镇可规划建设两所公办幼儿园。大力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落实民办园在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园享有同等待遇。着力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城镇及城乡结合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提升学前教育办园品质。依托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一批专业幼儿教师,深化“名师与名园长培养工程”,提升区内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学,在城乡间、公民办间建立发展共同体,形成城区示范幼儿园带动中心幼儿园、城区中心幼儿园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指导村级幼儿班(点)的梯次帮扶体系,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切实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健全学前教育师资准入制度,落实幼儿教师轮训制度,加强对各类幼儿园准入、安全、师资、收费、卫生保健及质量方面的指导和监管。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完善教研训培养体系,发挥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引领作用,开展教学技能大赛、骨干教师送教、新上岗教师培训等活动。强化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加强学前教育教研责任区建设。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开发个性化园本课程,推动课程基地建设,落实课程游戏化,防治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创新适合幼儿教育模式,指导幼儿园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构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重视家园共育工作指导,形成教师与幼儿家长良好的沟通关系,推动形成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开展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格区创建工作。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国教督办函〔201930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70号)要求,对照《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教督〔20176号),根据《万州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创建规划及实施步骤,加强创建工作领导,完善投入支撑体制,建立统筹协调、监测评价、工作问责机制,制订并落实“一校一策”,集中攻坚,逐一完成创建任务,确保2025年前,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创建任务的70%,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统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教师编制、装备配置等标准,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初中校舍维修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对口支援建设等工程,查漏补缺,补齐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短板。有序推进集团化办学,带动新校、弱校、小规模学校、偏远地区学校发展,到2025年,全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100%、优质教育覆盖率提高到60%。加快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学校教育装备提档升级,全面提高学校信息化与装备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学设备长效保障机制,构建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装备应用服务体系,为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义务教育体系,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新时代课堂教学管理规程,完善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制度。切实加强校本课程监管和对进校园的教辅、课外读物等教学材料的审核把关。深入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建立课堂预设、课堂教学、课堂评价的卓越课堂评价体系,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建立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在使用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创建新型学习方式。组织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录制一批国家课程课堂教学优秀课例,通过建设网络课程、在线课堂等方式带动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科学布局普通高中。按照推进普职协调发展,保持普职招生办学比例大体相当的国家政策,合理确定全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布局普通高中校点和办学规模。及时将普通高中富余资源调整为中等职业教育或义务教育资源。支持民办高中规范发展,形成公民并举、协调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以创新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推动全区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支持万州中学“飞行员培养”和万州二中美育特色发展、外国语学校多语种发展、江南中学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新田中学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各学段市、区级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动艺术、体育、教研、科学、文学、强基、竞赛、非遗等特色发展,精心打造“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开展区级特色学校创建和评比活动,鼓励每所学校至少开办一项特色项目。

落实高考新政教学改革。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优质学科课程建设。强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课程创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选修课程、优秀学生社团等项目建设。加强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教研,大力实施“强基计划”,通过专家引领、外出学习、优秀毕业生引进等方式培养种子教师,加大新教材新课标专项赛课活动,加大青年教师练兵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的校、片区和全区三级展示频度。深化教学常规视导活动,强化在岗教师常态课堂检查,开展教学能力评估全覆盖。

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大力推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普通高中与初中、高等学校的衔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贯通途径。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加强普职交流、资源共享,鼓励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建立与先进学校和教育集团优生共育共培机制,建设拔尖人才创新培养基地,引进特殊人才,邀请知名院校校友返校助力高中学子。继续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对接强基计划,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新途径。

4.提升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

全面落实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能力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残疾儿童专业服务制度,实现发现、评估、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医教结合、转衔教育的一体化管理,推动中等职业、特殊教育基地项目建设。支持普通学校积极创设融合教育环境,为随班就读残障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与相关专业服务,实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探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标准。拓展以技能培训为主的社区特殊教育,构建特殊教育终身服务体系。

5.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工作。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健全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推进在万州设立一所辐射渝东北城镇群的万州专门学校(暂定名:万州工读学校),确保有严重不良行为、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有危害社会及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育。

6.提高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

建立目标清晰、多元开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研工作新体系。着力开展教研机构标准化建设评估,促进教研机构服务行政决策、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能力提升。强化校(园)本教研,推进校(园)本教研示范基地(学校或幼儿园)建设。加快建设以区教研机构为主导,以校本教研为根本,网络教研、综合教研、联动教研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合的中小学教研新样态。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完善教研员准入条件与遴选配备办法,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学科配齐专业对口的专职教研员,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持续提高教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专栏2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建设工程

1.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工程。实施万州区上海幼儿园、万萃城一期R1组团配建幼儿园、南滨上院DEF区配套幼儿园,小区同步开发配建幼儿园新建工程,实施凉水井还房小区幼儿园、新田还房幼儿园、石梁还房B区幼儿园和南京幼儿园等学校改扩建工程。推动全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切实做好公办园幼师配编用编工作,加大学前教育教师招聘力度,提升编制教师占比。到2025年实现公办园数量在全区幼儿园数量的占比以及公办园在园生源数量占比均不低于55%目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通过市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验收。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工程。拟新建其芳小学(含6个幼儿班)、江南小学、万中附属小学(暂定名)、青林小学等;改扩建百安移民小学综合楼、钟鼓楼小学综合楼、鸡公岭小学天星校区(二期)、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鹏程小学、北山小学、南京小学(二期)(含一栋文物建筑修复)、沙河小学综合楼等,复建后山中心小学康家完小;改善恒合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改扩建国本中学初中部(扩容)、万州中学(三峡初中)男生公寓等;实施城市新区学校与开发同步配建项目和万三中功能完善综合改造项目。

3.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建设工程:建设6个中学数字图书馆,15间标准化实验室。支持万州中学飞行员培养、万州二中美育、外国语学校多语种、江南中学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特色发展,推动新田中学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市级特色学校6所。

4.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工程。实施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迁建工程,设立一所辐射渝东北城镇群的万州专门学校。


(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大力推进普职协调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发展,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发展。坚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力争到2025年,中职学校办学规模达3万人以上。推进市级优质中职学校、优质专业建设,将万州职教中心、三峡水电校建成国家级“双优”中职学校。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补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合理分流初中毕业生,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筹招生制度、共用招生平台。优化中职学校区域招生结构,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办学条件,重点实施三峡水利电力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和万州职业教育中心扩容建设工程。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考试招生等各项工作,推行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鼓励职业院校建设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基地,为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促进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协同发展。

2.持续深化中职教育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展万州区及万开云、万达开区域产业发展研究,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动优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形成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优先发展的区域专业集群和学校专业群系。建设一批优质中职专业和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一批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3个。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培育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个。依托重庆万州技师学院设立万州烤鱼学院,开展技能评价、从业培训、创业研发,服务万州烤鱼产业。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广“双证制”育人模式,鼓励职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推广“双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强化职业教育资源校企共建强化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校企共建,充分发挥三峡职教集团引领作用,积极与江东机械、中船重工等企业联合共建职业教育数字资源。

3.继续培育优质中职教育资源

统筹中职教育资源,大力提高中职办学基础能力,积极培育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将富余普通教育资源调整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教办学容量优化中职学校编制配置,逐步增加社会购买服务编制数量,满足中职学校的用编需求,同时加大中职专任教师的补充力度。创建2所国家级“双优”中职学校,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力争到202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职教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在万州建立教育部(重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渝东北分中心,推广应用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加快推动在万州建立中国西部职业教育评估平台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数据中心

4.不断完善中职教育体系

重点抓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质量、全过程培养、企业深度参与、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等方面工作,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持续完善招生机制,积极拓宽中等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生源质量。注重学历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结合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社区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到2025年,中职毕业生升高职和应用本科比例保持在50%以上。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监督评价,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完成万州区职业教育学会改选,充分发挥智库和学术支撑作用。

专栏3中职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1.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基地、万州职业教育中心学前教育实践基地、万州职业教育中心综合体育馆、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实训基地、三峡水利电力学校实训楼等项目;改扩建三峡水利电力学校学生宿舍,迁建重庆市万州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到2025年,形成4个公办中职、2-3个民办中职、2-3个高职中专部、1个职高部的中职办学规模。

2.优质中职教育资源培育工程。深化万州职教中心与施耐德共建智能化实训基地、三峡水电校与希尔顿酒店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万州高级技工校继续与林海汽车联合开展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3个。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培育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个。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新增3个重庆市级骨干专业及6个市级重点(特色)专业。

(四)支持在万高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1.推动在万高校提档升级

加快构建“一大四院多专”高等教育发展局,重点推动重庆三峡学院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快实施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峰校区一期,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迁建一、二期,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迁建等项目。支持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成功创建本科院校。支持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扩容、重庆科技职业学院万州主校区迁建等项目实施,助力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升格本科院校、重庆科技职业学院建成优质高职院校。支持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高职院校。推动万州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招生和适时创建重庆三峡装备工程职业学校。支持高校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在科研投入和校地共建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制定积极引进政策,大力吸引主城或市外高校到万州办学。到2025年,在万高校在校学生规模达11.3万人,其中区外学生占比由92%提高到93%

2.提升高校经济服务能力

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探索建立高校联动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推动高校联动发展。强化高校内涵发展,提升在万高校知名度,增强对外来学生虹吸能力,实现高素质人才量质双升,为国家、重庆市、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万州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食品医药、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面向应用技术,有序推进校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增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度,推动高校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优化教育环境和产业结构,科学制定优惠政策,增强区域就业创业吸引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在万就业数量,激发高素质人才为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专栏4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1.高校建设工程。构建“一大四院多专”高等教育发展局,实施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宿舍扩容建设工程、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峰校区建设工程、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迁建工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扩建工程、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迁建工程、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扩容建设工程、重庆科技职业学院万州主校区迁建工程和重庆三峡装备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建工程。

2.高校创建提升工程。支持重庆三峡学院更名为大学,2025年前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支持重庆三峡医专在“十四五”前期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建成本科院校;支持重庆三峡职院、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十四五”期间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重庆科技职院“十四五”期间建好办好万州主校区;支持万州技师学院在“十四五”期间成功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实现高职招生办学;支持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高职院校;支持创建重庆三峡装备工程职业学院

(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1.健全终身教育制度体系

统筹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建立开放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以《重庆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为突破口,建立终身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区政府履行终身教育职责制度机制,加强终身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统筹、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终身教育格局。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实施要求,构建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转化认定制度机制和标准体系,实施学历学习成果认证工作,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和全日制学历教育成果有效衔接、转换认定。

2.积极拓展社区教育资源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开展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和挂牌,逐步完善和规范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网络。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全区中小学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构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及自我发展的本领和能力。充分利用区内相关部门、各类学校和职业院校等资源优势,组建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社区需要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加强社区教育基地水平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进程,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3.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搭建高校、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发展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开展覆盖城乡的成人职业培训,形成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要,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推动设立重庆教师发展万州分中心、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片区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渝东北片区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会,发挥万州区域性教育高地作用。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农村基层公共资源以及区内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老年大学等场所,向企业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建成一批继续教育基地,夯实居民的终身教育发展能力。

4.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丰富青少年校外生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加强老年服务人才培养,链接在万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专业培养、定向委培、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各类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学习活动需求,提高老年教育的参与率和满意度,探索“学养结合”新模式。切实推进“新市民”教育工程,加快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进程。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面向学生家长开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面向城市失业、待业人员,开展科学普及、技能拓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提升等教育培训活动,积极为社区各类残疾人群提供心理疏导、生存技能、学习提升等培训和服务。


专栏5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1.社区教育建设工程。以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白岩校区为社区教育基地,重点打造区社区教育学院。以区社区学院为龙头,以各镇乡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为依托,以村居级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市民学校)为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

2.继续教育建设工程。完成区委党校迁建工程。创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选取5-10个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进行试点,探索建立从幼教、基础教育、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老年闲暇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3.老年教育建设工程。推动区老年大学创建市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建设1个以上市级职业院校老年教育示范基地。建成1所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学校。支持条件较好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挂牌作为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

(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大力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落细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强化师德学习教育,把师德培训继续纳入区级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师德违纪违规举报查处机制。强化师德考核,把师德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表彰奖励、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健全教师表彰激励机制,树立和宣传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一批师德先进典型,开展万州名师奖和优秀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组织教师节庆祝活动,弘扬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完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养培训机制、模式和课程,健全“一体贯通、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抓好“国培”、“市培”、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四级教师培训工作,构建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互补的培训模式。加快推进教师进修学院内涵建设,打造一流的教师研训机构。积极对接重庆市“十百千万”名师梯队建设工程,分类分层推进全国、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家型教师培育,“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80名市级骨干教师、16名市级学科名师、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实施校长培训工程,坚持每年选派100名左右校级干部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跟岗培训,探索选派部分优秀校长参加出境(国)高端研修学习模式,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校长业务素质,持续加强骨干校长队伍建设。到2025年,校级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提高到90%,平均年龄降低1岁。

3.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优先保障。推动民办园参照当地公办园同类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薪酬标准。健全绩效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优化工资结构,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完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落实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健全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加大教书育人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弘扬新时代教师奉献精神。

专栏6师资队伍名优化工程

1.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培育80名市级骨干教师、16名市级学科名师、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

2.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争创2个市级工作室,建设33个区级工作室。

3.区教师进修学院提质工程。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加快设立重庆市教师发展分中心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分院。建设区域性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和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中心。

4.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育工程。培育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七)提高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1.夯实智慧教育基础环境

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在中小学的应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加快教育城域网提质增速,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100%,支撑各类学习终端泛在互联。大力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校创建工作。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搭建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鼓励学校综合运用智能感知技术,创建多维度校园智能感知系统,为师生提供精准、个性、高效的教育服务。

2.共享智慧教育优质资源

推进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国家级、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区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服务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向薄弱学校精准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三个课堂”覆盖面,实现常态化、按需应用。

3.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智能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技术,开展编程教育、机器人、虚拟实验、录播教学等教学实践,深入探究混合式教学、移动终端教学、项目式学习、STEAM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重构教育教学流程和方法。率先在万州二中、万州中学、五桥实验学校、鸡公岭小学、电报路小学、鸡公岭幼儿园等学校建立智慧课堂,形成万州特色数字化学习模式和优秀案例,在周边区县乃至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

4.优化智慧教育治理体系

搭建区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教育治理支撑体系。完善现代化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撑。搭建智能平安校园管理平台,提升校园安全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平安校园全覆盖。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建立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体制机制,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青少年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审查过滤,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5.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完善教师持续学习及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将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规划,让教师成为设计与打造智能化学习环境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切实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专栏7智慧教育重点项目

1.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校15所、区级智慧校园示范校20所。

2.智能平安校园建设工程。搭建智能平安校园管理平台,实现平安校园全覆盖。

3.智慧课堂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设互动多媒体班班通1925套、云计算机教室60间、更新配备升降课桌凳74030套。建设“三个课堂”1537套,实现中小学“三个课堂”基础环境全覆盖、常态化按需应用。

4.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校建设工程。建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校15所,创建重庆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区。

(八)实施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1.持续巩固教育脱贫成果

持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优化学生资助制度机制,开展好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加强学生资助队伍建设,提升资助工作专业化水平,提高信息系统应用质量,全面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效,不断提升学生资助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动态监测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平等享受改革成果权利。持续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强化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始终保持脱贫户家庭和监测户家庭适龄学生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教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持续巩固和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2.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巩固推普脱贫成果,落实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提升居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语言文化素养。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以上。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持续开展语言文字达标学校建设,到2025年,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达标比例达到60%以上。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3.实施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实施乡村学校引领乡风文明行动,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置长效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善治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乡村学校建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校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加大对中高职学校涉农专业建设支持力度,培育1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鼓励中高职学校开设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和短训班,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急需紧缺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乡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提供专家咨询、项目策划、产业论证等支持。建立农业产业技术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资源开放共享。加大东西部协作力度,有序推进山东省济宁市教育局与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协作体系,助力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工作。

(九)开创对外交流合作新局面

1.共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格局

加快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三地建立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在内的教育发展联盟及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促进联盟内学校加强协同合作;推动跨区域合作办学,支持在万、在达高校共建附中、附小、附幼,鼓励优质职业院校跨区域联合办学,探索三地中小学结为“姊妹学校”、幼儿园结为“姊妹园”探索万达开跨区域就读学籍管理制度措施,促进三地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与互补。积极创办万达开“三峡教育论坛”,加强区域教育学术交流共享问题解决策略,共同破解教育难题。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教育事业深化合作,充分发挥万州辐射带动作用,协力打好“三峡教育牌”。推进两江新区与万州区对口协同发展,搭建覆盖全学段的多层次互通、多学科互动的校际交流平台,建立两地教育人才交流互访机制。

2.持续深入推进对口支援

深化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拓宽推进上海、天津、福建、南京、宁波、厦门等省市教育对口支援向更关键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领域协同发展共同体,新增结对学校30对;完善结对教师互派互访、培训交流活动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争取对口支援省市资金、项目帮扶,加大硬件投入力度,持续改善万州中小学办学条件。

3.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开展中职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发挥教育在开放合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依托三峡学院,整合渝东北相关国际教育资源,成立重点面向绿色产业和绿色技能的“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加强与泰、德、俄、法等双边职业教育合作,稳步推进德、法国企业和职业学校有关合作试点工作,着力建设国际化政、行、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创新平台。提高对世界技能大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的赛事服务、技术支持、选手储备、集训选拔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支持举办“国际绿色职业技能大赛”。建设海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2个,引进12个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化推广中国方案,打造中国特色职教品牌。

专栏8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1.人才交流工程。每年选派至少30名优秀校长,100余名骨干教师到对口支援省市学校挂职锻炼、跟岗学习或集中培训。

2.师资培训工程。“十四五”期间,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网络远程培训、研训研学培训、专业群教师送培等形式,邀请150名专家学者来万讲学。

(十)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健全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重点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义务教育监测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学校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大中小幼学校评价。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聘用工作。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智体美劳评价体系,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数据库。推进社会选人用人评价改革,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推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平等就业要求。

2.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021年实现海外考试(托福)正式开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对初高中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引导初高中学校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深入贯彻新高考制度,扎实做好学生选课走班工作,加强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政策宣传。落实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拓宽中职学生升学通道。坚持“划片、就近、对口、免试”和依法依规入学原则,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严格落实学区制招生,完善学区划片,统筹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探索艺体特长学生招生改革。明确招生范围,严格按“正住户籍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类”“其他入学类”三个类别,实行阳光招生,消除择校现象。

3.深化新时代教育管理方式改革

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推动政府、学校、社会实现良性互动,构建新型教育治理格局。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和简政放权,深化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健全教育基本服务制度,完善规范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教育服务工作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明确向各级各类学校放权事项,促进学校依据章程自主管理,按照法律法规、教育规律和新时代教育评价导向办学。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充分发挥教育行业社会组织作用,建立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的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民办教育管理改革,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强民办学校的服务、监督、管理,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探索负面清单管理,规范教育培训市场。

4.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建立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教师资源配置制度。优化教师编制统筹管理及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聘用制度,加大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原则,选拔优秀教师。加强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管理,为农村储备优质教师资源。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开展校长教师城乡交流,盘活事业编制存量教师,优化学校教师结构配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采用定编不定员的招聘方式,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职业学校任教,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正高级岗位由区教委统一使用,择优推荐。健全教师聘用考核机制,加强聘后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竞争择优机制”。

5.深化教育教学及教研改革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现由“教为中心”的课堂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促进有效学习。深入开展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加快将高中纳入课后服务范畴,首先就高考科目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推动15所高中同步开展课后服务改革。深化教研改革,加快建成渝东北片区及三峡库区“最优教科研中心”,优化以校为本的科研制度和教学管理规范,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强化教研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积极创建名师工作室,培育学科带头人,有计划地选送年轻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到2025年新增名师工作室5个,培育5—10个优秀名师工作室,争创2个以上市级名师工作室,推进全区教育优质发展。

6.深化教育督导制度改革

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职能。加强对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督导评估。加强对学校的督导,指导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教育督导队伍管理监督,创新督学聘用方式,配齐配强各级督学,保障相关待遇,落实常态督导,督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和整改制度,完善考核奖惩和通报制度,完善约谈和追责问责机制。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工作的交流合作,完善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优化评价结果运用。

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业工作队伍,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完善区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完善巡视巡察全覆盖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投入、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并支持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市和区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拓展经费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办学,优化办学资源。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师待遇,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教育经费监管方式,强化教育经费监管责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国教督〔20212号),建立教育督导问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作用,推动各部门、乡、镇、街道切实履行教育职责,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评估、指导、问责作用,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聚焦立德树人、“五项管理”、“双减”工作、评价改革等重难点,精准实施督导问责,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助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健全教育系统风险防控机制,强化专项研判,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完善全员参与、人人负责的立体式安全责任体系,坚持定期研究、部署、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持续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应对教育突发安全事故。配齐配好专兼职安保人员,加强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实施智能平安校园项目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提升校园风险主动发现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方式方法和联动机制,妥善处置各类涉校纠纷和信访,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安全监管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健全规划统筹落实机制

本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详细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年度计划。加大教育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区级重大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激发主体活力。构建教育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专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加强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监督考核的舆论宣传,及时报道规划实施新机制新做法,充分反映新进展新成效,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