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城市韧性 守护万家灯火 ——四论学习贯彻区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城市不仅是每个人栖身之所,更是托付未来的“安全港湾”。它不仅能提供便利与繁华,更能在风雨来袭时,给予我们最坚实的守护。
区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在全面建设安全可靠、敏捷高效的韧性城市上实现新提升。这正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实践。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换言之,当灾害发生时,城市能够维持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适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那么,万州全面建设安全可靠、敏捷高效的韧性城市,“韧性”从何而来?
城市要有韧性,就需具备智慧,以数据驱动实现智能预判。当前,气候变化与城市复杂性的叠加,正使传统依赖人力与刚性基础设施的治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系统性风险尤为凸显。破题之道,在于全面拥抱数智化浪潮。我们亟需构建覆盖“空天地一体”的城市感知神经网络,打造一个实时映射、明察秋毫的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
在此基础上,更要大胆谋划“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场景,让AI赋能于防汛减灾、交通调度、能源管理等城市命脉,构建打通基层“最后一米”的城市安全风险数字化全链条防控体系,真正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城市要有韧性,还需具备远见,实现体系完备、协同高效。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与工程的力量,更离不开制度与治理的创新。必须打破传统治理中的条块分割,构建“上下联动、多跨协同、高效应对”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指挥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五长制”等机制作用,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韧性治理共同体,从而为城市的敏捷响应与快速恢复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城市要有韧性,关键在于以“钉钉子”的精神压实各方责任。行业主管部门要鼓足“韧劲”,压实属事责任,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精准监管、持续发力;镇乡街道要发挥“韧劲”,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网格化管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企业更要彰显“韧劲”,压实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将安全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唯有以不折不扣、久久为功的“韧劲”将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才能筑牢城市安全最坚实的防线。
万州建设韧性城市的征程,是“韧智”“韧治”“韧劲”三者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以“韧智”精准洞察,以“韧治”高效协同,以“韧劲”压实责任,我们必将筑牢城市安全屏障,守护好万家灯火的幸福日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