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激活医防融合“神经末梢” 让家门口的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医生刘林在病房询问患者康复情况。
记者 李成敏 文/图
近日,万州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迎来了一张张“新面孔”。他们是今年“县聘乡用”的医生,肩负着“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的职责,扎根服务基层患者最前沿。 “县聘乡用”是我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万州区始终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保障、人才、技术、服务”四个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基本形成体系健全、一网互通、差异发展、系统治理的“防、筛、诊、治、康、管”一体化服务格局,为老百姓提供有内涵、有温度、有特色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人才下沉 让优质医疗技术在基层扎根 A “刚来的时候还得扶着走,现在能自己慢慢走回去了,真是多亏了刘医生啊……”近日,在百安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结束治疗的谭先生紧紧拉着刘林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刘林是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百安分院骨康复科主治中医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肌骨疼痛、神经损伤、运动损伤等病症,对颈肩腰椎病、膝骨关节炎、中风等常见疾病的诊治也颇有心得。自下沉到百安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力为患者缓解病痛,谭先生便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位。 此前,谭先生因右侧膝盖疼痛、活动受限,在重庆主城某医院被诊断为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接受治疗后仍无法正常行走,膝盖也难以弯曲。回到万州后,他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尝试中医康复治疗。刘林详细问诊后,判断其存在关节粘连问题,随即制定了针刀治疗、中药调理结合康复指导的综合方案。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谭先生的疼痛显著减轻,已能自如活动。“回家后记得按我们教的康复操锻炼膝盖,平时多活动活动。”治疗结束时,刘林还不忘细心叮嘱康复要点。 除了直接为患者诊疗,刘林更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针对百安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患者较多的情况,他从中医辨证施治思路、康复流程规范化、病案质量提升等方面展开系统指导,推动科室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他还带教了2名住院医师和2名康复治疗师,通过手把手传授用药经验、针刀治疗操作技巧及规范要点,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在龙驹镇中心卫生院,来自万州区上海医院的外科主治医师张入川,也带来了新气象。 初来乍到,张入川便注意到不少饱受静脉曲张困扰的村民。“腿上一根根血管像蚯蚓似的弯弯曲曲凸出来,酸胀乏力,严重的甚至破溃出血。”据张入川介绍,以往医院一般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不仅创口大,患者恢复期也长,还容易出现并发症。 “而彩超引导下大隐静脉曲张微创硬化剂治疗,只要注射不需要开刀,既方便简单安全,还能减轻患者的开支。”在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杨富祥商量后,当即决定开展这项新技术替代传统疗法。“眼下,手术用的硬化剂已经在申请采购了,很快就能用到患者身上。”张入川满脸期待。 下沉到基层医院,张入川还计划逐步把肝胆外科、腹壁外科、甲乳外科疾病的诊断及微创治疗开展起来,同时在外科专科疾病规范化诊疗、疑难疾病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及专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让龙驹镇中心卫生院外科水平再上新台阶。 医防融合 为基层健康服务持续赋能 B 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更通过精准帮扶与技术传承,持续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切实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万州积极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建立“市级—区级—乡镇—村社”四级贯通的人才帮带机制,241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人员扎根基层,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助力新建科室14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4项,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优化重组486个家庭医生团队,吸纳2238名医护人员及党员干部,打造“千名家医进万家”党建品牌,实现5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全融合,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构建。联合区气象局、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根据气候变化,结合疾病发病规律,创新发布“气象+”健康提醒13期,惠及居民194万余人次。 服务融合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更有温度。万州区打造基层慢性病一体化门诊,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首家规范化基层咳喘防治中心开诊,让慢性咳喘患者在“家门口”享受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周期、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级医院联建特色科室,龙驹镇、分水镇中心卫生院的血液透析室,让患者免去奔波之苦的同时,为周边患者节省费用超78万元。 数字赋能则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插上“翅膀”。依托“万州智慧医疗一期”,万州区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立医院互联互通,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可自主查阅。设立医学检验、影像等4个远程诊疗中心,每年超15万人次在家门口享受区级专家诊断。此外,推动“互联网+医防融合”应用,基层检查数据自动提取,健康管理实现弹窗提醒,为家庭医生开展全方位健康管理提供支撑。 如今,在万州大地,曾经“小散弱”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焕发新生。全区5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梯次、差异化发展,47家已达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乡村30分钟、城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近三年,基层诊疗量稳定在560万人次以上,这是群众用脚步做出的选择,也是对万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肯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