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街道 基层治理细“治”入微 “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

网格员询问居民身体状况。
居民在“玉城夜话”议事。
基层之治,机杼万端。一个个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构成了“包罗万象”的网格体系,串联起党建引领精细化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沙河街道锚定“3710”改革发展总体构架,牢牢握紧基层治理“方向盘”,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理念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让辖区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A 智治体系建起来 打通基层智治“最后一公里” 走访入户、宣讲政策、查找安全隐患……社区工作事无巨细,每一项都关乎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事就找网格员!”在沙河街道,这已成为所有居民群众的共识。今年以来,沙河街道持续优化党建引领“141”基层智治体系,聚焦提升基层治理实战能力,以中心的架构夯实中心、以板块的协同优化板块、以网格的力量做强网格,扎实推动任务事件协同高效解决,以智慧“无感”服务,提升市民“有感”幸福。 “刘叔叔,前两天您反映的小区路灯坏了的问题已经解决,晚上出门不用摸黑了……”近日一早,沙河街道凤仙路社区网格员孙铭键在5网格巡查走访时和正在楼下健身的刘大爷寒暄了几句。 “今天我还要到移民小区10号楼的周婆婆家去看看,她已经89岁了,是个独居老人,平时巡查的时候,我都会顺道过去看看她。”孙铭键一边说着一边大步朝着周婆婆家走去。 “我是5网格的网格员,我负责的网格里一共有285户、702人。智治平台用好了,真的可以为社区管理工作赋能。平时巡查时遇到无法现场解决的问题,就及时上报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处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切实解决了群众需求。”孙铭键告诉记者,她在巡查中遇到无法现场解决的问题时会将问题录入闭环运行的“141”智治平台,寻求社区和街道的帮助,推动群众反映的问题协同高效解决。 B 议事平台搭起来 协商议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沙河街道玉城社区玉城家园小区里的“玉城夜话”是名副其实的议事平台,这里既是居民休闲聊天的地方,也是大家共同议事、收集民意的场所。在玉城社区里,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被拓宽,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被点燃,基层共治共享格局进一步扩大,社区治理实现了从“替群众做主”到“请群众做主”的转变。 “小小的议事平台,让群众的心声有人听、呼声有人应、难题有人解。”玉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廖成龙告诉记者,“玉城夜话”这块小天地成了小区居民们谈论大事小情的“分会场”,议题交给居民定、对策交给居民谈、效果交给居民评,充分吸收群众智慧。 “社区为我们打造的这个‘玉城夜话’平台,促进了我们邻里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营造了友善社区、睦邻文化的和谐氛围。”坐在石凳上和邻居拉家常的王婆婆告诉记者,平时大家都爱聚在这里谈天说地。在这里,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帮,因为社区的工作人员把他们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都当作“头等大事”在办,大家心里面着实觉得暖和。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的理念,把好事做得更好,把实事办得更实。”采访中廖成龙向记者表示,社区党总支还以此为契机,有计划、有目标地抛出社区公共议题,引导社区居民走出“小家”,营造“大家”,成为社区参与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我们常说,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做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群众的‘盼’作为我们‘办’的第一信号,作为工作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这不仅是改善干群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民意、凝聚民心、集合民智的重要前提。”廖成龙说,社区工作其实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最终目的是让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C 党建引领融进去 让百姓“呼声”变成幸福“掌声” 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就是街道为民服务的关键事。 基层治理需要“主心骨”,第一步是让党员先动起来。今年以来,沙河街道在基层治理的“实、细、深”处下足“绣花功夫”,由党员带头,在推动社区微小治理工作上持续发力,把群众中的“急事”当作“实事”抓、“难事”当作“要事”办、“愁事”当作“大事”干,实实在在地回应百姓诉求,推动群众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品质双提升。 “不管遇到啥事,只要给社区党员一反映,马上就有人来处理,让我们心里暖暖的。”近日,家住沙河街道煤建小区的居民吴大爷说起此事时脸上露出藏不住的笑容。 如今,在沙河街道,通过鼓励基层创新,激活自治动能,涵养出基层治理多元互动的源头活水,让幸福、和谐、平安、美好的画卷在这里徐徐打开…… “改革不仅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根本途径,更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沙河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厚荣表示,接下来,沙河街道将以区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服务水平,变“服务对象”为“治理力量”,为城市建设赋能、为基层治理增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注入新动能。同时,不断完善民生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建设,持之以恒把为民实事办好、办到位,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记者 李静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