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区应急管理局《重庆市万州区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

【部门解读】区应急管理局《重庆市万州区防震减灾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近日,《重庆市万州区防震减灾“十四五”(2021—2025年)》发布。
《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万州区地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台网建设初具规模,预警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2级,实现国内地震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正式速报。监测预报业务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和规范。群测群防体系稳步开展,覆盖全区的防震减灾信息员队伍更加完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全面实施,全区提高到6度设防。
《规划》明确,到 2025 年,全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能力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普遍提高。
提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万州区将夯实监测基础。完成天星地震监测台改造,升级测震和前兆观测设施。完成罗田地震预警台建设。优化站网运行维护与保障体系。推动大型水库、矿山等重大工程依法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能力。
通过布设预警终端等方式,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科学高效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拓展地震预警应用,为辖区内供电、供气、学校、医院、水库、工业生产等行业用户提供预警信息。
同时,加强重点地区震情跟踪研判,力争做到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所突破。加强地震群测群防能力建设,对防震减灾信息员队伍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规划》明确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就要摸清风险底数。万州区将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评估治理为链条,构建集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灾害隐患监测、灾害风险预警、灾害风险降低和转移以及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效益评估为一体的全流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建设区级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底数。
同时,加强抗震设防。落实全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要求,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开展全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大检查,推进各部门、各镇乡街道落实抗震设防责任,推动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常态化。严格抗震设防行政审批,做好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项目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全区普通工民建工程全面达到6度设防,重大工程和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全部按照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设防,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按7度设防。逐步推进全区建筑抗震加固工作。依托现有防震减灾信息员队伍,进一步健全地震群测群防体系,逐年增加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
提升地震灾害应急能力
推进队伍建设。万州区将以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加强区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常态开展地震灾害专项应急演练,增强危化、卫生、通信、电力、水利、市政、交通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作战水平。广泛动员大中型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参加地震救援,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发生破坏性地震后,15分钟内初定灾区范围、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震后2小时内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开赴灾区开展救援。
强化应急保障。修订区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完善统一指挥、迅速响应的应急指挥体系。依托全市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统一平台,实现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信息和应急处置流程可视化呈现。合理构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至少满足5000灾民1天的基本生活需要,震后12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和安置,震后3日内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建立健全应急救灾物资信息共享机制和调拨运输联动工作机制,提高应急救灾物资统一调配能力。加强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抢险保通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万州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16-2030)》,全面摸清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底数,建立区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绘制区应急避难场所区域分布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多灾统筹。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
加强协调联动。加强军地协调联动,建立完善与高炮四团、武警三支队等驻万军事力量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协调联动,与周边区县建立地震应急保障工作协作机制。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震安全保障联络协调机制,定期沟通协调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震情跟踪、震灾防御、应急响应工作等重大事项,协同推进成渝城市群地震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一体化相关工作。
提升防震减灾服务能力
构建服务框架。依托市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面向政府地震应急管理,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等决策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拓展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众服务。面向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大坝等重要设施,强化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健康诊断等专业服务。强化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大活动的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
强化服务供给。依托市级地震灾害信息化平台,做好地震灾情信息、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活动断裂探察成果查询以及异常现象调查核实和反馈答复等基本服务。整合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数据,促进数据共享与成果应用。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空间,创新公共服务工作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培育地震安全服务市场,努力实现精准化的智慧防震减灾服务。
开展宣教培训。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宣传力度,抓好国家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宣传,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宣传,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将防震减灾素质教育纳入区委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大力推动“互联网+”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打造地震科普宣传云平台,加强社会资源融合与共享,推进防震减灾线上融媒体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