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

重庆市万州区“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重庆市万州区委、区政府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十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为适应建设重庆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我区认真实施“十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五年来,“十五”规划执行情况良好,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卫生工作在“服务人民健康、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区有卫生机构691个,床位3486张,卫生人员6205人,政府卫生经费5936万元。平均每千人口卫生人员3.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9人,注册护士0.87人,每千人口床位2.05张,人均卫生经费34.87元。公立卫生机构固定资产7.31亿元,其中专业设备2.03亿元。房屋面积57.09万平方米。公立医疗机构全年完成门诊248.36万人次,收治病员7.45万人次,组织业务收入4.35亿元。
与“九五”期末比较,实有床位增加63张,增长1.84%;卫生人员增加291人,增长4.92%;卫生经费有一定增长。公立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增加4.79亿元,增加2.9倍,其中专业设备增加1.39亿元,增加3.17倍;房屋面积增加11万平方米,增长23.86%。
(二)三峡库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十五”期间,我区一部分较大规模的卫生项目相继竣工。三峡中心医院儿童医院、百安医院,区疾控中心竣工投入使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达三甲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达二甲医院。核磁共振、医用直线加速器、CT等高精尖大型医疗设备应用于临床;断肢(指)再植、肝肾移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相继开展,较好地发挥了三峡库区医疗保健、医学教育、疾病控制中心的作用。
(三)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理顺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农村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上收到区卫生局直接管理。农村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体系已经建立。规范化接种门诊、产科建设、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建设等取得较好成效。香港嘉道理项目、李嘉诚项目、卫生Ⅷ项目、卫生Ⅹ项目、“降消”项目、中国健康扶贫工程项目等相继在我区农村实施,极大的改善了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十五”期间,完成农村卫生院改扩建项目31个,总投资2328万元,改扩建面积3.1万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积3533平方米。与“九五”期末比较,固定资产增加3969万元,增长2.5倍,专业设备增加774万元,增长2.4倍,危房面积比例较“九五”期末下降31.3%。2003年,我区在龙驹镇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为2006年我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公共卫生工作和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疾病监测与卫生监督两项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工作明显加强。2002年,我区快速扑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霍乱疫情,没有出现二代病人。2003年,我区成功战胜了全市首例“非典”疫情,达到“病人无死亡、疫情无扩散、医院无感染”的目标。制订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救治能力进一步加强。切实加大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医疗市场和医疗行为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全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327.70/10万,孕产妇死亡率45.66/10万,婴儿死亡率11.59‰。与“九五”期末比较,除传染病发病率增加34.51个10万分点而外,孕产妇死亡率降低21.25个10万分点,婴儿死亡率降低3.31个千分点,达到《万州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目标。
(五)完成二期卫生移民迁建任务。全区完成卫生淹没迁建单位26个,复建房屋建筑面积19.52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21703万元,其中移民资金6959万元,对口支援190万元,上级补助205万元,自筹2918万元,缺口1亿余元。二期卫生移民搬迁除有3个单位确因资金缺口大临时租房倒腾开展业务外,其余单位按时完成迁建任务。2002年,我区完成了三峡二期工程库底卫生清理工作,清理工作质量优良,获全市验收评比第一名。
(六)调整重组卫生资源成效突出。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卫生资源整合与发展的意见》,原二人民医院整体并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名为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目前,平湖分院运转良好,服务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万州卫生学校与万县中医药学校合并创建重庆三峡医药专科学校,已被国家教委评审通过批准,正式挂牌招生。我区行政体制调整后,将原龙天五开发区属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分别并入区级相应机构,公共卫生人财物资源利用及卫生管理明显加强。按照“一镇乡一院”设置一所政府办非营利卫生院的原则,撤销了非建制镇乡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所在场镇卫生院35个,农村卫生院(含街道)由80个减少到43个,优化了卫生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村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七)医学科技工作成绩斐然。“十五”期间我区卫生系统承担市、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3项,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4项,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区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新成果312项。撰写医学科技论文3951篇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医学专著1部,主编或参编大、中专教材17部。
按照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区卫生工作,还存在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乡基层卫生体系不健全,卫生服务整体能力低下,城乡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差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卫生资源匮乏,服务能力低下。我区每千农业人口有农村卫生院床位0.56张,卫生技术人员0.78人,比“九五”期末约有下降,均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农村卫生经费818万元,比“九五”期末有较大增长,但仍然很低。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镇乡卫生院不能开展X线检查的占26.8%,不能开展B超检查的占21.95%,没有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占41.50%,诊断疾病仍靠“老三件”。全区农村卫生院危房还占15%。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卫生资源十分匮乏。
二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底破裂,卫生服务体系支离破碎,严重影响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传染病、流行病的管理、干预措施缺乏有效的实施载体,难以有效控制。农村卫生机构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处理系统不健全,难以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农村住院分娩率低,妇女孕育风险较大。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条件差,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率极低。
三是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区财政对卫生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主要是国家调高职工工资的刚性增长。实际上全区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由2000年3.66%降到2005年的3.30%,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利用水平低。我区城乡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医疗条件悬殊,不能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导致居民小伤小病涌进大医院。多数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量低,长期“吃不饱”,卫生资源闲置。特别是农村卫生院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就医环境差,病床使用率仅为33%,相当于近2/3 的病床未能使用。
五是卫生人才不足与素质不高并存。全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等指标低于全国和同类区县平均水平(见下表)。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和职称偏低,素质不高。在全区卫技人员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11.7%,硕士和博士仅占0.48%;副高以上职称者仅占7.00%,中级职称占25.89%。
万州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护士与全国、全市及同类区县比较
全国 |
重庆 |
万州 |
渝中区 |
涪陵 |
黔江 | |
每千人口卫生人员 |
4.08 |
3.02 |
3.46 |
16.09 |
3.7 |
2.49 |
每千人口卫技人员 |
3.42 |
2.52 |
2.81 |
12.66 |
3.06 |
2.12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
1.45 |
1.19 |
1.51 |
5.55 |
1.52 |
0.82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
0.98 |
0.66 |
0.76 |
4.44 |
0.65 |
0.41 |
注:万州区系2004年统计数,其余数据为2003年统计数。资料来源于卫生统计年鉴
六是卫生移民迁建单位负债沉重。移民迁建按“原标准、原面积、原规模”进行补偿,由于补偿水平低,不少单位完成搬迁后负债沉重。搬迁单位负债率达100%。这些单位背上沉重的债务,短期内难以偿还,有的影响医院正常业务开展。更有甚者,至今没有业务用房。
二、指导思想
(一)以“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工作为重点,突出抓好城乡卫生基础建设和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以区域卫生规划为依据,调整卫生资源的结构、功能与布局,在城乡之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卫生协调发展。
(三)紧密围绕重庆第二大城市和库区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为目标,着力提高医学科技水平,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建设三峡库区的医疗卫生中心。
(四)以提高全区城乡居民建康水平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全与城乡居民健康需求和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三、规划目标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加强,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建成三峡库区最优医疗卫生中心。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1)人均期望寿命: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2岁以上。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4/10万以下。
(3)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
(4)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单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其中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及全程接种率达100%。
(5)建立覆盖全区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6)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7)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纲要目标。
(8)实现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城市医院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推进三峡中心医院住院中心、科技楼、精神康复中心、传染病院建设,进一步改善医院条件。加强儿童医院、百安医院、平湖医院的专科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高难度手术和医学疑难重症的处理能力,增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辐射能力。把三峡中心医院建成学科齐全、功能完善、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三峡库区医疗中心。
2. 统筹发展其他二级医疗机构。医院规模、技术水平和专科优势相对突出的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要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突出腔镜、眼科、骨科等专科优势,构建我区合理的医疗结构体系。区人民医院(重庆三峡医药高专附属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四人民医院、五人民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发展常见病、多发病全科医疗为主,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转向社区和家庭,成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医院。
3.加快中医事业发展。建设以专科、专病为特色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实现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把区中医院建设成为三级中医院,把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二级甲等医院。加强农村卫生院中医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简、便、优、廉的特点,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中药的医疗需求。
4.加强万州中心血站的标准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大力组织和开展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坚决打击非法采供血(浆)行为,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途径,确保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
(二)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以新建的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支撑,建立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检验中心,建设规范化的实验室。加强检验检测设备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围绕三峡库区成库后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好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别要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三)认真抓好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卫生监督所在重庆、国家基本建设立项,解决监督执法业务办公用房陈旧、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加强农村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建立精简、高效、综合、统一的城乡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加大卫生监督力度,确保食品、学校、饮水等公共卫生安全。
(四)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完成区妇产医院项目建设,改善医院条件,提高我区妇幼健康保障能力。加强农村卫生院产科质量建设,提高农村卫生院妇幼保健服务和产科处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城乡妇幼保健网络,提高城乡基层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五)加快人才培养和医学教育体系建设
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切实加强重庆三峡医药高专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满足教学临床实习需要,为库区城乡基层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适用型高级卫生人才。
适应我区城市扩张、人口增长及农村基层对卫生人才的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到2010年,全区每千人口床位达到3张,每千人口卫技人员达到4.00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00人、注册护士达到1.00人。调整卫生人才结构,增加公共卫生人员数量,疾控人员数量达到0.7—1.2人/万人口,卫生监督人员数量达到0.5—1人/万人口,妇幼保健人员数量达到1人/万人口。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卫生技术专业人员,改善我区卫生人员的学历与专业结构,广泛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在城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区域内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满足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服务需求。
2.在农村乡镇和行政村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以现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加强中心集镇和建制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农村中心卫生院区域医疗保健服务和业务指导能力。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排除现有卫生院危房,配备常规医疗设备,培训卫生人员,实现房屋、人员、设备的三配套。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
(七)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1.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农村积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实施合作医疗,着力解决农村居民因疾病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区农村居民。
2.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针对城市下岗职工、低保人员、城乡特困人口、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各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医疗救助政策与措施。
(八)完善基层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服务的监测与信息报告体系。在配置的现有微机基础之上,建立微机信息传输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卫生行政、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医疗服务信息网络。由此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卫生职责,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建设重庆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卫生事业是践行“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把卫生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重视、关心、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强领导和督查,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全区农村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由区卫生局统一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高效率”的原则,对现有机构采取合并、撤销、转型或转制等多种形式,重组农村卫生资源,形成包括中心卫生院、一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民营医疗机构在内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社会化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卫生院经营机制改革,加大治理整顿分散解体卫生院的工作力度,实行“四统一”管理。实行农村卫生院院长招聘选聘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农村医疗市场秩序。
(三)深化城乡卫生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健全适应群众健康需求和经济建设的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卫生服务方法,建立健全面向社区和家庭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改革卫生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卫生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坚持执业准入,引导有序竞争,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
(四)增加卫生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责任,增大公共财政对卫生事业的补助额度,政府卫生投入随经济增长而增加,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维修,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离退休人员费用按国家规定予以保证。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及业务经费由财政全额安排。有偿服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统筹部分全额返还用于卫生的发展。对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等重点领域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卫生资金,发展卫生事业。全力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参合农民每人补助标准落实地方财政补助资金。
(五)加强卫生人才引进,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引进医学博士生、研究生高级卫生人才的同时,制定激励措施,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卫生单位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加快卫生人才的培养,促使卫生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坚决纠正重治轻防的思想,切实加强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农村卫生等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疫苗流通体制改革,切实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卫生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七)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条件和群众就医环境。加快推进三峡中心医院住院中心、科技大楼、传染病院及四医院住院部等项目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加大农村卫生机构危房改造力度,从2005年起,力争两年时间,认真组织实施(国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改善农村卫生院基本条件,提高基本卫生服务能力。积极争取移民迁建后扶项目,解决卫生迁建单位遗留问题,支持卫生移民搬迁单位的发展。
(八)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尽力缩小差距,提高公平性,以促进城乡卫生医疗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卫生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九)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泛深入开展城乡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大力开展改水改厕,除害灭病、健康教育等工作,引导和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巩固创建重庆市卫生城区成果,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力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十)切实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卫生系统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开展纠正医疗服务和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坚持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维护城乡居民健康权益。
六、实施监督与评价
把万州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纳入全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计划,使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全面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对本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工作要加强领导和协调,确保规划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建立和完善常规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和报告系统,建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分领域评价和中期评价,及时了解掌握规划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通过加强分析、预测、监督、评估与检查,做到在实施中调整、修改、完善,保证本规划的圆满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