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

重庆市万州区全面推行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1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9〕90号)精神,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以下统称“三项制度”),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有效规范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征收征用、行政许可等行为,显著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社会满意度。
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谁执法谁公示”原则,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办事大厅公示栏、服务窗口等平台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基本信息、结果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信息,依法确需公开的,要作适当处理后公开。
(一)强化事前公开。区政府办公室、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统筹推进全区行政执法事前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权责清单公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工作。区司法局会同区委编办、区公务员局、区人力社保局负责对行政执法主体、人员的资格进行清理、审查、确认、公开。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全面准确、及时主动公开本单位的执法事项、职责、权限、依据、程序、救济渠道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等信息,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有关事项的受理机构、审批机构、受理条件、办理时限等内容,细化形成服务指南、执法流程图,一并向社会公开。公开的信息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及时根据法律法规及机构职能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二)规范事中公示。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取证、采取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送达执法文书等执法活动时,必须主动出示重庆市行政执法证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发的执法证件,向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表明身份,鼓励采取佩戴执法证件的方式,执法全程公示执法身份。国家规定统一着执法服装、佩戴执法标识的,执法时要按规定着装、佩戴标识。行政执法人员在规定情形下应主动出具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应执法文书,告知当事人执法事由、执法依据、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的办事大厅、政务服务窗口等场所要设置岗位信息公示牌,明示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办理进度查询、咨询服务、投诉举报等信息。
(三)加强事后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其他执法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要向社会公布执法机关、执法对象、执法类别、执法结论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建立健全执法决定信息公开发布、撤销和更新机制。已公开的行政执法决定被依法撤销、确认违法或者要求重新作出的,应当及时从公示载体上撤下原行政执法决定信息。建立行政执法统计报送制度,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公开本单位上年度行政执法总体情况有关数据,并报区政府,抄送区司法局;区级行政执法机关有关数据同时报市级主管部门。
三、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形式,对行政执法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全部过程进行记录,归档保存,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四)完善文字记录。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正确运用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制定的执法规范用语和执法文书制作指引,做到文字记录合法规范、客观全面、及时准确。
(五)规范音像记录。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制定的执法音像记录事项清单,开展执法音像记录。要建立健全执法音像记录管理制度,明确执法音像记录的设备配备、使用规范、记录要素、存储应用、监督管理等要求。要结合本单位执法具体情况,按照工作必需、厉行节约、性能适度、安全稳定、适量够用原则,配备音像记录设备、建设询问室和听证室等音像记录场所。
(六)严格记录归档。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完善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加强对执法台账和法律文书的制作、使用、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存执法全过程记录资料,确保所有行政执法行为有据可查。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记录资料,归档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电子认证、电子签章的行政执法全过程数据化记录工作机制,形成业务流程清晰、数据链条完整、数据安全有保障的数字化记录信息归档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成本低、效果好、易保存、防删改的信息化记录储存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对同一执法对象的文字和音像记录进行集中储存。
(七)发挥记录作用。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在开展案卷评查、执法监督、评议考核、舆情应对、行政决策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过程记录信息的积极作用,通过统计分析记录资料信息,发现行政执法薄弱环节,改进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公正维护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记录信息调阅监督制度,做到可实时调阅,切实加强监督,确保行政执法文字记录、音像记录规范、合法、有效。
四、全面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要严格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八)明确审核机构。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明确本单位承担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工作机构,确保法制审核工作有机构承担、有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应做到法制审核机构与行政执法承办机构“审办分离”。加强法制审核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配强工作力量,原则上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审核人员不少于本单位执法人员总数的5%。无内设机构或审核人员数量不足的行政执法机关,可通过设立法制审核专岗或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法制审核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探索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统筹调用机制,实现法律专业人才资源共享。
(九)明确审核范围。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引发社会风险,直接关系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重大权益,经过听证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以及案件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都要进行法制审核。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制定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事项目录清单认真开展法制审核,其中对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决定都要进行法制审核。
(十)明确审核内容。严格审核行政执法主体是否合法,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合法充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裁量基准运用是否适当;执法是否超越执法机关法定权限、是否滥用职权、是否存在明显不当;行政执法文书是否完备、规范;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等。法制审核机构完成审核后,要根据不同情形,提出同意或者存在问题的书面审核意见。行政执法承办机构要对法制审核机构提出的存在问题的审核意见进行研究,作出相应处理后再次报送法制审核。
(十一)明确审核责任。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是推动落实本单位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负责。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结合实际,编制本单位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流程规定,明确送审材料报送要求和审核的方式、时限、责任,建立健全法制审核机构与行政执法承办机构对审核意见不一致时的协调机制。行政执法承办机构对送审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执法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程序的合法性负责。法制审核机构对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意见负责。因行政执法承办机构承办人员、负责法制审核人员和审批行政执法决定负责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导致行政执法决定错误的,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
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加强执法信息管理,积极推进执法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有效整合执法数据资源。
(十二)推进信息共享。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有关执法信息系统要通过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即时向重庆市行政执法信息和监督网络平台推送本单位执法信息。
(十三)强化智能应用。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的运用,探索开发行政执法裁量智能辅助信息系统,有效约束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确保执法尺度统一。依托重庆市行政执法信息和监督网络平台,加强对行政执法大数据的关联分析、深化应用,提高政府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六、加大组织保障力度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我区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统筹推进全区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负责指导协调等工作。区政府将把“三项制度”推进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年底效能目标考核体系。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分履行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抓好本单位组织实施工作。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开展“三项制度”专题学习培训,加强普法宣传。
(十五)健全制度体系。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本方案并结合实际,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案例指导、行政执法裁量基准、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和评查、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以及行政执法考核监督等制度建设,积极推动相关制度有效衔接,形成统筹行政执法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
(十六)保障经费投入。建立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制定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配备执法装备,结合执法实际,将执法装备需求分级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严格执行罚缴分离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将收费、罚没收入同执法单位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
(十七)加强队伍建设。行政执法人员经公共法律考试和执法培训合格的,方可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需参加执法培训,可免于公共法律考试。各镇乡街道、区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市司法局统一要求,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和法制审核人员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平时考核。保障行政执法人员待遇,按国家规定落实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工资政策,按市级要求实施人身意外伤害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国家抚恤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