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滨水宜居旅游城市——聚焦万州区绿色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车在绿中,人在园中,家在景中。
阳光透过公园绿树稠密的枝头,洒了一地的斑斓。
九月的万州如诗,很美。
让市民更幸福,让城市更宜居,是万州区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建设滨水宜居旅游城市的最终目的和不懈追求。在建设滨水宜居旅游城市的征程上,全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今年万州区公园广场面积增加17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增加39万平方米,将宜人宜居的亲和之美浸润到市民的心底。
更生态,构建生态园林城市大框架
九月里,漫步在江南新区南山公园,园内各种珍稀植物环绕,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除了能欣赏到美景,市民还可以通过公园开通的免费wifi,随意刷微博、看视频、玩朋友圈。
围绕建设滨水宜居旅游城市目标,万州区精心规划,构建生态园林城市大框架,城市园林绿化在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九大山头公园建设蓄势待发。依据太白岩、翠屏山、狮子山、天生城、都历山、万斛城、戴家岩、龙宝山、龙冠山各山头公园的自然风光特色、地理位置、人文景观等特点,对各山头公园分别进行功能定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功能性主题山头公园,值得市民期待。
一批新公园正在兴起。天子湖公园改造工程竣工,新增加绿地面积5.5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首个滨水生态公园——红砂碛滨水生态公园的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不久就能“开门迎客”;白岩寨公园,力争在今年年底开工建设;香炉山公园,目前方案设计已通过初步评审。
同时,对滨江环湖万安大桥南桥头交通岛、印盒石节点、百安花园前转盘和万安大桥北桥头等16个重要节点进行改造提升。改造面积7万余平方米,栽植蓝花楹、茶花、照手桃等乔木1000余株,新增三角梅花带9万余株、9000余米,为建设滨水宜居旅游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滨江环湖正华丽转身,变身为绿色绸带,蜿蜒舞动在万州大地上。这一带景观得到了市民特别多的点赞。
此外,万州区引进榆树、罗汉松、榕树等名优桩头20余株,用于点缀西山公园、心连心转盘、南门口广场等重要节点景观;在城区重要节点摆放各类鲜花约50万盆。
更宜居,全力打造环保节约型园林
“去南滨公园拍婚纱照吧,那里拍出来的照片超美!”市民张攀对闺蜜陈柔说。
“万州又有新地标了!三生有幸广场‘三生石’已到位!”
“许多外地游客来到万州,都被滨江路的景观吸引!”
……
“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我们责任重大。”区市政园林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万州区公园广场面积增加了17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了39万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万州区遵循“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的原则,切实把园林绿化管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巩固园林绿化成果。首先,将园林绿化纳入规委会前置审查,作为开发建设的“硬杠子”,凡是涉及绿地开发建设的项目和商住楼建设开发,没有园林管理单位出具的审查意见书,一律不上规委会不予通过,避免绿化为建设让路,有效保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性、严肃性。
同时,城区行道树、花台及绿点植物修剪建立统一标准,达到整齐、美观、统一的景观效果,注重除死树、保卫生、补苗木、冲尘土、修设施、精修剪、控虫害、增花量、补绿量等日常管护,全面提高园林绿化管护质量,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更环保,建筑行业向“绿色转型”
雨后的清江·上城绿意盎然,花团锦簇,凉亭、绿道、水池和楼房……小区里一步一景,让记者感受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无间。这里是我区的城市建设者打造的首个二星级绿色建筑,同时也是我市首个商业和住宅均使用水源热泵系统的建筑。如今该小区已成为我区绿色建筑的标杆。
作为绿色建筑,其可再生能源技术—地表水水源热系统究竟如何实现节能环保?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的实施其实就是利用长江水冬暖夏凉的特性,降低空调主机夏季冷凝温度,提高冬季蒸发温度,提高COP,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同时利用水体温度较稳定的特性,稳定热泵机组工况,实现机组可靠、高效的运行。
“这些错综有序的大管路就是咱们水源热泵系统的一部分吗?”近日记者来到清江·上城小区车库,指着盘旋于车库上方的管路问道。
“是的,你刚刚指的那根管路主要输送系统循环水。”清江集团副总孙劲涛介绍道,目前整个小区2000多户业主,制冷、采暖需求均是靠水源热泵系统来完成的。
“我们小区是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电费也不贵。”在小区采访时,记者听到不少业主对绿色建筑认可的声音。
清江·上城水源热泵系统是我区贯彻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之一。区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广泛地推广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目前全区正在促进建筑行业向“绿色转型”,大量使用环保节能材料,让城市更绿更加宜居。
(万州时报记者 邓晓琴 通讯员 魏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