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大气污染 共享一片蓝天 ——聚焦我区绿色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 万州时报记者 尧华燕报道)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流云,清新的空气……蓝天之下的平湖大地,优良的大气环境正成为发展的新优势。
“空气质量优,PM2.5值为0.0283ug/m3……”9月27日上午10时,重庆市空气质量发布系统公布的周家坝监测点实时数据显示,进入秋冬季后,我区空气质量持续优良。生活在平湖万州的市民也有切身感受,天空时不时透蓝如海,朋友圈里的“万州蓝”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还是忍不住看两眼或者“炫”一下。
让天空更蓝,让空气更清新,这是我区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庄严承诺,更是我区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升级大气环境污染防控治理,为发展腾出的一片蓝天。
截至9月27日,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9天,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等六项污染物日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调结构,“减”大气污染物
“‘蓝天行动’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但无疑,产业结构调整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控源性手段。”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大气环境问题与生产方式和能源结构戚戚相关,而决定生产方式和能源结构的正是产业结构。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禁止和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过剩产能,最终实现大气污染物“减少”目标,正是我区防治大气污染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区贯彻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减”的目标,我区严格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和产业禁投清单,对列入禁投清单的禁止类项目、“两高”和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同时清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四个行业的过剩产能项目,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培育一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等支柱产业,实现了全区无新建、改建、扩建高污染和高能耗项目,能耗得到有效控制。
重治理,“治”出清新空气
大气污染防治,“治”是关键一环。坚持以铁腕治污的气魄治理大气污染,是我区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
近段时间,代表着高污染的“黑烟囱”,正逐渐消失在群众的视野。让“黑烟囱”倒下去的,是我区全面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的结果。
遵循“减煤、减排、减烟”的治理目标,我区加强工业烟粉尘治理、升级工业窑炉除尘设施、推动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燃煤锅炉整治、努力做好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治”出了清新好空气。
目前,全区混凝土搅拌站除尘设施稳定运行,水泥行业除尘器、收尘器稳定运行,有效降低粉尘排放。全区火电机组稳定运行,其烟尘、SO2、氮氧化物排放浓渡均低于国家超低排放值,大幅度降低粉尘污染。汽车表面涂装、汽车4S店、家具制造等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
与此同时, 对8家企业共32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完成了天然气或成型生物质燃料锅炉整治,对2家企业进行天然气锅炉改造建设。完成了一批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工作,在城区太白路、沙龙路等19条黄标车限行路段开展黄标车限行执法工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区多家公交客运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新增新能源公交车52辆。
强防控,“控”好大气污染源
蓝天常在,空气清新,是市民对大气环境的期许。
民之所欲,施政所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区抓住重点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控,采取一系列举措,守护了蓝天白云。
针对秋冬季静稳天气明显,污染物不易扩散的特点,我区启动开展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加油站等12个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专项行动,我区对175个施工工地,17条道路开展了现场执法检查,督察32家次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物料堆放储存场所,现场整改问题1242起,关闭非法码头9座,督促11家重点企业堆场整改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对家具制造、汽车喷涂等行业的13家企业进行了分类整治,遏制了空气环境质量恶化趋势。
在开展十二个专项行动的同时,我区持续推进工地扬尘、道路扬尘污染控制、严格监管煤炭和油品质量、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有效控制了大气污染源。
通过这些举措,我区扬尘污染基本得以控制,建成区燃煤淘汰加速推进,全区加油站普遍使用了更高标准的国V标准车用油品,并进一步规范了油品质量,减轻了扬尘、汽车尾气等对大气的污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