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网 |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 |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境局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环境管理 > 自然生态
[ 索引号 ] 11500101MB1851982G/2023-00226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万州区生态环境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07-17
[ 发布日期 ] 2023-07-17

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日期:2023-07-17 来源:万州区生态环境局
语音播报

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022—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利用统筹推进、多方联动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不低于15.4%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1.9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7%90%以上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不低于90%,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展望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力争达到18%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6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不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点任务

(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秦巴生物多样性、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基础,以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巫山和长江、嘉陵江、乌江为重点,加快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总体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勘界定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活动本底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定期对保护成效进行评估。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和执法督察制度,依法查处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以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高自然保护地连通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推进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和勘界立标,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推进监测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确保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不低于98%。(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

(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大巴山、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长江、嘉陵江、乌江等重点区域,以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为重点,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实施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林草植物、药用植物、园林植物、菌种等生物遗传资源以及相关传统知识调查。完善全市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更新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

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依托现有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线),构建综合观测站+固定观测点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基本覆盖我市典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提档升级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加强对野猪感染非洲猪瘟、鸟类感染禽流感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建立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清单开展长期监测,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开展自主调查。(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健全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生态修复成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种资源经济价值,开展调查评估,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按国家要求,开展大型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编制重庆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鼓励区县积极开展GEP核算工作。(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建设。加快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应用,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充分整合利用各单位基础数据,建立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数据平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数据共享应用。(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三)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大保护修复力度,提升森林、草甸、河流、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加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高山屏障保护和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实施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等重点工程,促进森林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实施重要亚高山草甸区域保育工程,加大对巫溪大官山、巫山葱坪、开州雪宝山等草场的原生态保护力度。划定河道管理范围,持续开展河道清四乱,禁止违法利用、占用长江流域河流岸线,保持水体健康,提升水域功能,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重点在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湿地植被恢复、水系连通、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修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湿地修复工程,逐步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推进城市和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谋划,全面提高城市和农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布局,启动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划定并严守城市绿线。充分利用滨水、山体、林地等自然开放空间边缘构建城市绿道,深入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绿化美化江岸设施,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加强城区浅丘山体、江心绿岛、滨水岸线等特殊地形地貌保护,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等山城特色系列建设,深化以坡坎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立体绿化建设,提升城区公共生态空间连接度,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和综合治理,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基本农田监察执法,严查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3万平方公里,水田面积不低于0.7万平方公里。(牵头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住房城乡建委)

推进生态退化区域修复治理。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分区域、分类型、分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提升退化生态系统复原力和可持续性。实施小流域、坡耕地和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以上。争取国家支持推进涪陵、南川等重点区域石漠化治理,在岩溶地区林地范围内实施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措施。开展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加新建和在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修复监管力度,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依法依规关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矿山,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4.5平方公里。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强化三峡库区消落带保护和治理,在万州、云阳、巫山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试点,推进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示范研究,新增消落带库岸环境治理50公里。(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

(四)加强濒危特有物种保护与恢复

落实就地保护体系。优化以维护濒危特有物种栖息地为主的就地保护体系。推进崖柏、荷叶铁线蕨、缙云黄芩等濒危特有植物就地保护。开展城市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普查、监测及保护。建设林麝、黑叶猴等保护物种生态廊道。修复开州汉丰湖、梁平双桂湖等鸟类栖息地、繁殖地。严格执行十年禁渔,开展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抢救性移养驯化及人工繁殖试验。实施巫山巴鲵、金佛拟小鲵等珍稀物种极小种群野外构建或重建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城市管理局)

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完善以植物园、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遗传资源库为主的迁地保护体系。科学构建崖柏、银杉、水杉、南川木波罗、鹅掌楸、曲茎石斛等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群落,加强候鸟迁徙通道维护。持续推进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缙云黄芩、林麝、黑叶猴等重点物种人工繁育及野化放归工作。(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城市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委)

(五)推动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加强遗传资源保护。针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林木、农作物、野生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建设,加强荣昌猪、大足黑山羊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建设全市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或保种场。提高微生物遗传资源库收集、保护和保藏能力,建设全市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在南川城口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提高可持续利用水平。强化农、林、牧、渔等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和可持续经营,保护黔江蚕桑、江津花椒等优良生物资源。开展新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新遗传材料发展动态研究和作物病虫害发生调查,加强乡土植物等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规范利用生物资源,发展野生生物资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生物质转化利用等绿色产业,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协同的示范技术、创新机制等应用范围。(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城市管理局)

(六)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测管理。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研究,完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统筹布局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安全影响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快速识别生物技术安全风险。强化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健全生物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和检验检疫机制,保障生物安全。(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委;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重庆海关)

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完成全市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门协调机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入侵预警报告制度,强化入侵物种口岸防控,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和扩散。构建外来物种风险评价和监管技术支撑体系,针对喜旱莲子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松材线虫、草地贪夜蛾、福寿螺等危险入侵物种,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林业局、重庆海关)

(七)深化生物多样性合作交流与公众参与

参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争取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协同推进毗邻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监管。(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专题讲座和培训等系列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建设,推出一批具有鲜明警示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的陈列展览,引导学校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课程,进一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教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委)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激励相关单位、社会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咨询服务、法律援助等活动。完善违法活动举报机制,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报滥捕滥伐、非法交易、污染环境、外来物种释放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高法院、市检察院)

(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研究推进林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高法院)

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联动协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捕猎、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长江禁捕退捕区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力度。将危害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行为和整治情况纳入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市场监管局)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市政府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市政府联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副秘书长和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重庆海关分管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市级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职责,编制本行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案各区县可参照成立相关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保障

加强各级财政资源统筹,通过现有资金渠道续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多领域筹集保护资金。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培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优势,组织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研发项目,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科研及合作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我要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