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有“用武之地” 企业有“发展之源” 万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王茜茜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产入校、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校企“联姻”
让学生学以致用企业有才可用
“在学校学的知识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张宏宇毕业于万州职业教育中心,在校期间参与制造“巴哈赛车”并获得2021年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单项二等奖和综合全国三等奖。毕业后,张宏宇被推荐到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工作并成长为技术骨干。
“紧扣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区职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搭建各类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与长安跨越、江东机械、施耐德电气、燕山红茶基地、桂香园食品等企业深入合作,贴近行业生产实际,并由此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校企“联姻”的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同促共赢、同频共振。近三年时间,万州职业教育中心共培养绿色智造领域学生近4000人,培育技能型学徒1002人,将一批又一批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的技术人才输送到企业和市场,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只有深耕学生学以致用、企业有才可用,才能实现“百花开”。近几年来,我区通过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建立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的同时,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在万高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目前已促成重庆三峡学院与九龙万博、威科赛乐、重庆航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腾伟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欧利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满足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
厚植“沃土”
产学研协同创新行稳致远
“针对库区产业特色的污染源特征以及水体污染物性质,研发出适合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控的新技术、新型低碳材料等科技成果。”重庆三峡学院副院长付川介绍,2018年,该院建立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目前已与我区相关龙头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
不仅是重庆三峡学院。近年来,我区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纳入《万州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建立万州区创新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在万高校科技创新联席会议,着力解决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同时,助推对外合作创新,着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创新源头,厚植创新沃土,为在万高校与企业牵线搭桥,目前已成功促成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60多所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来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和平台建设。
“十四五”以来,我区累计支持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94个、3050万元。14项在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高校院所已成为我区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生力军”,为我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人才“涵养”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据了解,近五年来,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亿多元,支持全区技术工人提升技能水平、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推行“引企入校、引产入校、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试点,与163家企业实行常态化合作;中职学校对接企业需求,精准送工4300余人,培训企业职工5700余人次;以素能培育匠人匠心,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目前全区拥有高级工14839人、技师1900人、高级技师968人。
人才是兴企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
我区是重庆市两大职教中心之一,现有大学、高职院校8所,中职学校11所,在读学生超过13万人,每年有近4万名中高职毕业生和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接下来,我区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资源”,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