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民生温度 万州探索超大城市 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山水之城。 记者 黄建桦 摄
记者 应艳丽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大区自有大担当。作为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同时面临山城、江城、库区“三位一体”的特殊治理挑战。万州区城管部门以数字赋能、推进机制创新、强化民生服务、坚持生态优先,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作出了有效探索。 数智赋能:51.5万个“神经末梢”护平安 今年以来,万州持续夯实城市管理数字底座:归集公共数据411类,编目业务事项208项,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100%;对接感知设备18类1692个,在线率保持95%以上;编目风险点7239个,配置智能预案109个,实现78类监测数据在线预警。 如今漫步万州街头,路灯杆里的空气质量监测仪、人行道砖下的积水传感器、边坡区域的位移监测设备,如同51.5万个“城市神经末梢”,实时守护城市安全。 “接下来要重点破解物联设备离线率高、跨部门数据共享难等问题。”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开展“数据破壁”“设备提效”“场景创新”三大行动,打通12类执法数据通道;探索开发“边坡位移监测”“梯坎积水预警”等贴合山城特色的应用场景,重点拓展AI智能识别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动管理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让智慧治理更安全、更暖心。 机制创新:“大综合一体化”打通堵点 井盖虽小,民生事大。破损、松动、异响、行车颠簸,实实在在影响市民休息和出行。但小小井盖,却涉及水电气、路灯、交通信号、监控、电信移动、广播电视……管线单位多、权属不明,怎么治理?如今,“大综合一体化”正大显身手。 今年以来,区城市治理委充分发挥指挥调度、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多跨协同机制,有效破解了窨井盖管理权责不清、中重型货车穿城、道路重复开挖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问题。7月以来,集中整治问题井盖共2047个,效率大幅提升。 提升效率的岂止于此?二季度以来,区城市管理局会同区治理中心双向赋能,强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有效处置率”指标考核工作,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有效处置率大幅提升至99.54%。 接下来,区城管局还将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通过内部流程优化、外部社会监督,协同构建执法监督体系;聚焦违法建设治理、人行道停车规范、占道经营整治、共享电单车停放管理等重点领域,实现执法监管全覆盖。 民生优先:绘就高品质生活图景 “以前三峡之星体育馆这儿,上下班高峰特别堵,现在新增了一个转弯车道,缓解交通压力立竿见影!”市民肖正云发现,回家的路因此快了5分钟。 今年,区城管局牵头实施4项城市管理领域重点民生实事:疏通汇杰人才市场、原行政审批中心等5个道路堵点,打通翠屏大道B段至南山绿庭小区断头路;针对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制定3个“一校一策”方案,完成万州三中江南校区、其芳小学2所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新增2个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建设8个小微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485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接下来,区城管局还将深度打造“万管家”社区治理品牌,依托“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区便捷出行、便民安民、生态宜居、韧性安全、数智治理、多元共治“六大功能”,将社区治理成效转化为居民幸福指数。 生态人文:打造山水都市新风貌 “饭后沿长江绿道散步,太惬意了!长江二桥、牌楼长江大桥、古城墙公园还是热播剧《目之所及》的取景地,万州风景走向全国了!”市民陈敏谈及家乡风景,自豪感满满。 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万州始终步履不停。今年上半年,新增旧城墙至渡改桥城市绿道2.5公里、城市绿地31.68万平方米;在长江沿岸消落区开展生态修复,撒播硫华菊、波斯菊、虞美人等野花组合花种8万平方米;开放古城墙小游园、南滨公园等4.86万平方米草坪及林下休闲空间,建成梧桐公园、鹏程游园等4座口袋公园,让市民尽享生态红利。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生态+管理’与‘人文+治理’两篇融合文章。”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方面,将在滨江环湖区域推行“无痕管理”模式,减少硬质铺装、增加生态绿道,同步开展“清岸护河”专项行动,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人文方面,将在太白岩、西山公园等文化地标试点历史建筑微更新,保留古驿道、老茶馆等文化符号,同时组建“银发督导队”“青年志愿队”参与文明劝导,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未来的万州,生态人文将更加优美,城市将更富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