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地面 线上+线下 人防+技防 区林业局多管齐下筑牢森林防火墙

护林员带装巡山。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范声英 文/图
“请注意,您已进入林区,严禁携带火种、吸烟……”7月15日,骄阳似火。记者来到铁峰山林场,刚到入口处,森林防火语音播报系统就传来清晰明亮的提示音。区林业局用科技“加码”,用“数字防”开启森林防火智能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起森林草原火情智能监控系统,重点林区安装有118个高空云台、38套智能卡口、14个林下地表火探测器,加上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形成“天空+地面”“线上+线下”“人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网络,用“千里眼”和“顺风耳”防患于未“燃”,守护全区的森林资源。 语音+扫码 森林防火“码”上行动 “以前在林区入口处放置一个小喇叭,现在装了这个森林防火智能卡口语音播报系统后,当有人和车辆进入距离报警器一定范围内可被有效探测,并发出真人语音提示和警报灯闪烁。”铁峰山林场华顺管护站站长张成斌介绍,设置在林场入口或林区的语音播报器通过U盘输入播放内容,调节好人体感应距离后,能24小时提供播报服务。 “这个设计非常智能化,通过放置在人流和车流通行的卡口位置,采用移动触发的工作模式,可以及时发现进入林区的人或物体。”张成斌说,当语音播报器感应到人或物体移动时,内置的喇叭会立即发出如“您已进入林区,禁止野外用火”“保护森林资源,从你我做起”等森林防火警示语音。这样一来,不论是有意进入林区的人员,还是无意闯入的游客,都会被提醒野外用火的危险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该系统不仅能及时发现进入林区的人员,还显著提升了预警和警示效果。同时,警示灯的闪烁也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增强防火意识,消除火险隐患。 当天,记者在铁峰山林场入口处看到,除语音播报器外,防火检查站口还树立着一个醒目的展板,展板上清晰地印有“防火二维码”。在工作人员的宣传引导下,所有进山人员都要扫码登记。 记者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对应小程序,确认防火提醒后,向林区工作人员出示通行码,输入随行人员信息,然后进入林区。 “‘扫一扫’,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解决了林区管护人员纸质登记繁琐、效率低等问题,而且强化了对进出林区人员的防火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控,实现了管理全链条、火因可追溯,有效提升了基层防火管护工作效率。”区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与安全信访科科长熊国鹏告诉记者。“防火码”是依托微信建立的二维码小程序,具备数据采集、宣传教育、火情报警、违规举报、紧急求救等功能。 目前,全区116个森林防火检查站均实行“扫码入林”。进入林区时,只需通过微信扫描“防火码”,进入对应小程序,确认防火提醒后,向林区工作人员出示通行码,输入随行人员信息,便可进入。系统后台会自动记录进山人员数量,以便更好落实管控措施,防止森林火灾发生。此外,小程序里还设置了防火宣传、植物识别、动物识别、生态科普等多项功能,为入山人员提供便民服务。 线上+线下 科技赋能防火更“给力” 当天,记者在区林业局森林防火指挥室看到,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播放着各个重点林区的监测画面,显示屏上标注着“万州区智慧森林防火系统”。 “你看,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铁峰山东侧、西侧等重点区域高空高清摄像头拍摄的画面。”熊国鹏介绍,这套系统基于云计算、AI等先进技术,利用现有铁塔、新建铁塔及电力、公共网络等资源,通过架设双光谱云台等智能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实时火情智能监控,以及烟火自动识别、定位和报警。目前全区建有118个高空云台,监控覆盖95%以上重点林区,对林区火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自动识别、定位和报警,逐步实现了从“人工防”“传统防”向“科技防”“数字防”的转变。智能监控系统自建设以来,共处置报警信息30多万条。 除“高科技”助力外,夏季高温天气下,为防患于未“燃”,林业部门还通过设置宣传牌、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全区116个检查点、1020名护林员在重点林区定期开展防火巡护,有效弥补视频监控预警监测盲区,切实提高巡护效果与监测能力,坚决把火种堵在山下、防在林外,构建起“线上+线下”“人防+技防”一体化的森林防灭火监测网络,实施全天候、全域化监测,确保第一时间“捕捉”火情信息,保障火情信息畅通。一旦发生火情、火警,将按照“135”机制迅速处置。同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定森林防火领导带班值班表,做到有火报火,无火报平安。遇有火警、火情,确保快速调度、及时响应、迅速处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