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兵上线! 万州“哨兵天团”筑牢地灾智慧防线

智能监测设备24小时实时监测地灾隐患点情况。
记者 陈星 文/图
雨量计化身忠诚的“雨量卫士”,分秒不停地监测雨量变化;裂缝监测仪如同“微观侦察兵”,敏锐捕捉最细微的裂隙变动;地表位移监测仪则像警惕的“安全哨”,时刻戒备着滑坡崩塌等威胁…… 在万州的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一场科技与灾害的无声较量正24小时不间断上演。 曾经,地质灾害预警依赖“看云识天气”和“敲锣打鼓”等传统方式,人力消耗大、预警精准度低,在灾害面前常常陷入被动。如今,这些智能监测设备各展所长,组成了守护地质安全的“科技哨兵天团”,为万州的地质安全编织起一张严密的监测网。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万州,探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以智慧之力守护一方平安。 A “千里眼” 24小时紧盯防控无死角 5月9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向生勇揣起卷尺,步履匆忙直奔长滩镇沙滩村幺磨坪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他此行的目的是查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滑坡变形宏观特征。像这样的巡查,他每周雷打不动。 “定量监测及宏观巡查未发现异常。”一番认真检查后,向生勇收起卷尺,长舒一口气。这份从容,源于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 沙滩村幺磨坪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受2023年7月特大暴雨影响,幺磨坪发生滑坡险情,造成沙滩村道路涵洞堵塞后溢水和多处道路淤埋、毁损,滑坡纵长约400米,横宽约80余米,体积约25.2万方,共威胁10户31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幺磨坪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一名群测群防员,去年开始,这处隐患点的安危情况,便成了向生勇心中的头等大事。不过,如今他多了不少得力的“好帮手”。 自险情发生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迅速行动,在幺磨坪滑坡范围内布设了3个GNSS地表位移监测点,流通区布设2处泥位计,地裂缝监测点1处,居民区布设2处报警器,实时紧盯滑坡区的情况。 “这些监测设备24小时不‘眨眼’,严密监测滑坡点的情况,一旦隐患点出现变形,监测数值达到告警阈值之后,设备会发出告警信息,同时报警器会发出警报,相关人员会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向生勇介绍道。 目前,全区像幺磨坪滑坡这样发现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906处,其中,在401处安装了普适型监测设备1871台,23处安装了专业监测设备293台。 这些专业监测设备不仅可以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监测精度高,还能第一时间掌握隐患点变形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同时监测数据可以为地质灾害机理分析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万州构建全面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群专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专业监测预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手段监测预警体系。 为进一步织密地灾防控安全网,我区采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举措,把排查确定的90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高风险区,全部纳入“四重”网格化管理,构建了区地质环境监测站、驻守地质工程师、片区专管员、群测群防员(地防员)组成的四级防控体系,开展“降雨三查”和常态化巡查,对排查发现的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且直接威胁群众居住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议搬迁避让或降险处置,持续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B “顺风耳” “气象精灵”未雨绸缪抢占先机 尽管“千里眼”能及时捕捉地灾征兆,但当隐患点出现变形时,灾害往往已迫在眉睫。此时,气象预警就像一位未雨绸缪的“军师”,成为地质灾害防御的第一道防线。 万州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共有地灾隐患点906处,地灾高、中风险区就分别占到了全域面积的8%和50%。 为进一步筑牢地灾防治安全网,万州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作牵引,构筑地灾风险防御多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全域感知、智能预警,提升小流域山洪地灾风险管控能力。在此背景下,小流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正式上线。 “这是我们的‘气象精灵’,为靶向发布地灾预警提供了决策依据,‘气象精灵’连接全区雨量监测站,好比拥有一双双‘顺风耳’,实时观察降雨动态,我们再根据区域内的地灾风险情况,构建气象预警风险图。”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刘庆丽说。 该系统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各镇乡降水实况和天气预报。也就是说,地灾高风险地区在降雨之初甚至之前,就会收到地灾风险预警信息,这为群众安全撤离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 目前,万州已实现以小流域为单元,依据降雨量阈值精准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风险。只要气象预警图达到蓝色及以上等级,系统即可快速发布预警,通过手机APP将信息精准推送至相关人员,乡镇也能据此迅速开展避险转移工作。 C “智慧脑” “幕后中枢”统筹全域守护安全 如果说“千里眼”和“顺风耳”是守护万州的“前哨”,那么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系统就是当之无愧的“智慧中枢”。 打开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系统,全区各地灾隐患点的类型、规模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每个地灾隐患点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也能实时查看。一旦隐患点出现异常,监控大屏幕下方就会弹出一个红色方框,醒目地显示某地隐患点的监测点的变形情况,点开详细信息,当地监测员、具体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均会完整呈现。 去年4月30日13:18,万州区新塘湾滑坡点每小时平均位移变化达到0.94mm,1天累计位移变化达到22.62mm,后台系统迅速触发告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迅速行动,调度驻守工程师赶赴现场开展核查,经核查,该监测点周边出现新的地表变形,并提出合理处置意见,这一精准预警为后续地灾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塘湾滑坡点实现成功预警,仅仅是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系统发挥“智慧脑”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目前,全区906处地灾隐患点的实时数据全部接入系统,只要哪里发生变形,相关数据就会实时传输到后台,为即将发生的险情预警预报和区域性预警提供有力支持。当系统发出告警信息时,系统会启动现场报警器报警,群测群防员和驻守地质工程师赶赴现场进行现场复核和实地巡查排查。 “我们会根据核查情况,及时会商确定防范措施。经现场核实,对无变形的,应及时结束告警流程;对确有变形的,应及时开展会商确定预警等级,必要时可上报市局和市地环总站组织专家开展市级会商,并按会商意见落实处置措施;对判断处于临滑状态时,现场人员可立即组织威胁区群众提前撤离避险,确保人员安全。”刘庆丽说。 从“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举措,到覆盖全域的智能监测网络,万州构建起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这些“科技哨兵”不仅是守护一方平安的利器,更彰显着万州这座城市以民为本、科技向善的治理温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