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半年完成情况

2023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
半年完成情况
2023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0.5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比全国、全市分别高0.5个、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同比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税收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8.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61天。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保持Ⅱ类。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6.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6元,增速5.0%。具体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5+10”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构建,浙渝新材料金属材料成型设备及产品生产等17个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博赛氧化铝智能化升级和产能置换等28个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工业投资增长7.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5%,稳居全市第1位。五大重点产业产值占比增至95%。特色调味品加工、铜材料加工纳入全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7户、规上工业企业1家。万州经开区主战场支撑有力,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64.7亿元、占比提升至86.7%。全区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2个,完成正式合同额266.5亿元,到位资金33.7亿元。“4+4+2”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加快构建,百安港农产品批发市场投用,新培育限上商贸企业10家,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宿业营业额、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6.9%、7.4%、15.9%、15.7%。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凤凰花果山晋级国家4A级景区。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落户万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6%。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0.8%、24.4%。“7+5”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快构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比全国、全市分别高1.6个、0.8个百分点。生猪出栏数、水果、蔬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9%、9.5%、4.3%,新改建高标准农田4.9万亩。20万吨有机肥加工厂竣工投产,50万吨饲料厂、30万吨饲料及5万吨益生菌厂完成主体工程,柑橘深加工、中药材深加工、1万吨中药饮片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第五届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万州销售柑橘11.6万吨、销售额5.8亿元。
二是科教强区深入推进。三峡库区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启动创建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组建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建成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生态圈核心载体“三峡科创智谷”。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60家,同比分别增长7.2倍、1.98倍,完成全年“双倍增”目标的129%。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002万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2559万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7%,全区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74.9%。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53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5%。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达100%。“双减”工作稳步推进,教育部《“双减”改革每日快报》三次刊载万州经验做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重庆三峡医专扩建工程、重庆幼儿师专新校区建设等在万高校扩容提档项目加快推进。重庆首届三峡人才节成功举办,持续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新签约引进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名。开展技能人才数据库信息化建设,入库技能人才10万人。
三是改革开放落地见效。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落实,万州经开区成功获批第二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与两江新区对口协同发展现代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运行,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万州园新引进企业12家。55项“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压茬推进,基层治理“五长制”纳入“2023年重庆市改革典型案例”。深入贯彻落实25条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举措,依申请类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开办企业等事项一窗受理比例达100%,190项首批高频服务事项周六可办、41项事项“7×24”小时自助可办,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6.9%。大力实施“合同全面兑现”专项行动,稳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新田港已上报国务院,新田港进境粮食中转场地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万州综保区累计签约项目11个、协议投资16.4亿元,渝东北首个“保税展示+跨境电商”新零售模式项目落地,万州港成功实现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实现进出口总额26.5亿元、同比增长29.1%,新增外资企业4家,实际使用外资557万美元。
四是城市更新提升有力。完成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北滨大道改造拓宽、长江二桥至高铁连接道等160个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16.65亿元。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海绵城市面积2.3平方公里。改造老旧小区121个、建筑面积562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443个。整治投用城区菜市场11个。处置闲置土地9宗348亩。完成4个智慧小区建设,新建5G基站56个、铺设光纤1301公里。深化“大城三管”“多勤联动”,整治存量违法建筑2.58万平方米、新增违法建筑1000余平方米,整治水箅子和井盖2779个。建成20个小微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1019个。建成沙龙公园、牌楼等7处菜市场。深入推动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分类率达3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46%,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规范城区治丧活动,城区集中治丧服务点加快建设,天城殡仪服务站建成投用。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档升级,成达万高铁、渝万高铁、渝西高铁万州段加快建设,新田港二期等项目提速推进。万州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用,万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7.58万人次,同比增长34.4 %。
五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筑牢返贫防线,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60%,全区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8742.4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高于10万元的村占比增至91.5%。深化东西部协作,落实援助资金4644万元,提速推进打造“万州山东医院”、济宁万州“江河联运”等协作创新品牌。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户厕改造2284户,创建美丽庭院158个,改造农村危房138户,完工农村公路20公里,提前实施安防工程169.3公里。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院落主题日”活动,建立积分线上平台探索开展“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龙沙镇、孙家镇兰草村等1镇3村获评市级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加快“数智乡村”建设,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新增互联网村15个。完善镇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70个,实现有条件的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100%。探索实施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改革,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等办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2%、7.8%,收入比缩小至2.21:1。做好三峡后续工作,累计实施三峡后续项目32个,争取三峡后续2024—2025年度补助资金19.83亿元。
六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保护修复有序开展,全面落实河长制,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试点建立苎溪河、瀼渡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龙宝河等16条重点次级河流综合治理稳步推进,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3.9万亩、岭谷区生态保护修复3.9万亩。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完成6个违建拆除点复绿。污染防范治理扎实推进,新改建污水管网70公里,江南(密溪沟)污水处理厂和11座乡镇污水处理技改项目加快推进。开展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整治等专项行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61天,优良比例达到88.95%、比全市高2.2个百分点。“无废城市”加快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节能降碳稳步推进,新田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大滩口水库二级电站、保安供水电站等清洁能源开发项目加快建设,湘渝盐化联碱装置绿色固碳升级改造、索特盐化热电系统优化节能环保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
七是民生实事扎实推进。20件市区两级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投资2.3亿元,城市绿荫工程等3件实事年度任务提前完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三峡医学中心、三峡医专附属中医院江南院区等重大项目提速建设,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入围全市15家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医院名单,区妇幼保健院创建四级智慧医院,新创建国家级特色专科2个。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同步发展,成功举办万州区第六届运动会,江南体育健身中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战略,兑现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资金3208.7万元,稳定就业1.9万人次;开展“筑梦大三峡·就在渝东北”在万高校专场招聘等活动,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常态化开展根治欠薪工作,追回农民工工资3.23亿元。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发放低保金1.4亿元、特困供养金3905万元、临时救助资金768.8万元;养老保险新增扩面5406人,发放各类社保待遇44.4亿元;新增婴幼儿托位420个,荣获“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称号;保交楼新交房704套,全额完成半年交付计划。
八是社会治理安定有序。压实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强化应急基础建设、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演练,重庆市航空救援总队万州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推进重庆市三峡库区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开展区级综合应急演练以及专项应急演练。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持续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运用,搭建四级共治平台。全面推行“五长制”,14个街道城市社区实现治理架构全覆盖,共解决1300余件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楼栋工作日”“院落主题日”,区领导开展现场办公10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35个,办结群众诉求440件,各级领导干部累计下访接访群众5084人次,接待处理问题化解率99.9%。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951件,化解率97.16%。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上半年全区社会面安全稳定可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