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 |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关于

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万州府发〔20207

 

各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推动新形势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抢抓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市场机遇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010号),现就我区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万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经验启示,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恢复发展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水平和防风险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各类企业“万马奔腾”的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2025年,服务业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左右;服务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5%左右;吸纳就业能力持续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比重55%左右。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推动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消费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医学中心万州副中心、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金融高地、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渝东北三峡库区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二、发展路径

紧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定位,突出时代特色和万州特色,明确发展方向、聚焦重点任务,坚持创新引领、推动融合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标准品牌,大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引领,增强服务动能。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成渝地区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助推我区打造“智慧万州”。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适应服务业内涵、形式及实现途径变化,抢抓疫情催生的线上购物、线上阅读、线上娱乐、线上游戏等市场机遇,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线上服务平台等项目,深化5G、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和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平台。

(二)推动融合发展,拓展服务业态。

深挖服务业跨界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推动市场主体规模壮大、品质提升。发挥多元化融合主体作用,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效应,激发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抓好一批招商项目,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推进服务业融合型载体建设,争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企业融合发展试点。

(三)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优势互补,加快推进“五大商圈”建设,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高端商贸、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三峡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万州科技创新中心、三峡广告产业园、启迪孵化中心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三元四方”、观音岩汽车超市一条街、龙都花市等特色街区。推动形成“中心镇、重点镇、边贸镇和其他乡镇”发展格局,着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大健康、涉农增值服务等服务业,分水、龙沙、白羊等中心镇的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

(四)深化改革开放,优化服务环境。

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推进一批改革事项,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服务市场活力。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等国家战略机遇,用好国家级万州经开区、万州综合保税区、万州机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发开放平台,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

(五)提升标准化水平,塑造“万州服务”品牌。

引导企业树立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意识,制定完善服务标准,强化品牌引领。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及服务认证示范,推动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执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树立行业标杆。研究建立区级服务品牌培育、评价、运营及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组织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地方特色的“万州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大三峡”、“巴渝子第”等品牌影响力。加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

三、重点任务

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新形势,创新服务业新供给,加快发展壮大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一)金融服务。

围绕“一心六型”两化路径,结合川渝两地联合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契机,培育发展功能共享型金融业,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金融高地,助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万设立功能性机构、区域性总部、业务管理中心等,推进三峡银行上市,支持三峡人寿发展,推动三峡资本与长江电力组建产业基金,着力打造“三峡金融”品牌,打造江南金融核心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消费金融等创新金融业态,鼓励发展“不见面”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和数字风控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科技赋能传统金融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到2025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左右。

(二)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

紧紧抓住重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契机,着力培育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重点围绕软件开发、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服务等培育一批有创新、有实力的企业,发展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5G+”与工业互联网示范融合。围绕“智慧万州”、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项目合作、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争取龙头型、成长型软件企业落地万州。推动软件产业集约发展,争取在万州建立软件信息服务业培育孵化园区,力争在万州形成渝东北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主的新兴软件和平台体系,推动与万州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软件服务业务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翻两番。

(三)科技研发与设计。

以万州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各类创新资源聚集。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争取国家级、市级研发平台和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功能性布局。鼓励指导辖区企事业单位创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强与市级及周边平台纵横集成,推动与达州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开州猪八戒网共享服务中心等平台共同构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和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技术经理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实施“设计+”工程,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引导国内知名设计机构落户我区。争取培育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支持长安跨越、长江科技等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建筑设计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勘察设计行业向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到2025年,全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3亿元。

(四)现代物流服务。

打造“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构建东西南北四向国际物流通道和区域性物流通道,常态化运行蓉万、西万、沪万等主要物流通道,优化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融入中欧班列(渝新欧)战略通道,推进“无水港”建设,力争开通“兰万”货运专列。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大力推进三峡国际综合物流枢纽等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完善物流节点扩能技改,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货物吞吐能力和物流效率。完善仓储、冷链等物流设施,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加快中通快递智能科技产业链园区建设,争取引进京东、韵达快递,推动城乡配送网络向末端延伸,夯实邮政快递行业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航空、水运口岸开放和综合保税区建设,构建功能完备、通关便利、服务高效的开放平台。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物流与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至12.5%左右。

(五)电子商务。

做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依托万州电子商务产业园、三峡创业孵化中心等园区,集聚发展要素和服务功能,做好电商发展促进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万州设立区域营销中心或结算中心,积极引进跨境电商企业入驻万州综合保税区。围绕柠檬、玫瑰香橙、青脆李、榨菜等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发展3-5家电商龙头企业。鼓励电商企业建设本地生活服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新型电商平台。优化升级农村电子商务,持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实施电子商务扶贫行动,通过“美菜网”“邮乐购”等电商平台发展农资农产品端到端配送供应新模式,解决我区农产品销售难题,带动农户脱贫增收。到2025年,全区网络零售额达55亿元。

(六)服务外包。

创建全市“服务外包示范区”,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业务主体,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有序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支持服务外包业务主体围绕机械电子、纺织服装、能源化工、食品药品等主导产业,从事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冷链管理服务贸易业务。保持全区每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达1亿美元。

(七)会展服务。

办好“支洽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三峡汽车消费展等节庆展会活动,推动万达开共同申办系列高端区域会议及专业论坛。围绕数字经济、特色农产品、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食品医药、汽车、新材料等主要领域,打造一批专业会展品牌。培育区域会展品牌,鼓励会展企业向数字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搭建万州会展服务平台,探索打造“线上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等智慧展会。补齐会展场馆短板,完善会展场馆周边区域交通、餐饮、住宿和娱乐等配套服务功能。到2025年,会展业交易收入达50亿元。

(八)检验检测服务。

提升行业综合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汽车安全与排放、应用工程检测、光电产业研发等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跨区域、跨行业整合,积极发展融合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多功能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鼓励建设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不断提高全区检验检测行业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到2025年,全区检验检测机构达30家。

(九)教育培训服务。

以满足高品质教育培训需求为导向,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引进培育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兴趣培训、幼儿教育等市场供给主体,发展高品质教育培训资源,引导教育培训供给主体办大办强,培育一批“三峡牌”职业培训机构。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落实终身职业培训政策,鼓励各类劳动者参加培训,严格培训质量监管,着力提升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改革体制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大力推进“双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万州”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线上授课等,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培训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培训信息化、现代化。

(十)专业中介服务。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咨询、信用、知识产权、智库服务等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专业中介服务业,构建高层次、多门类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支持现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向区内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倾斜,鼓励区内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向外拓展业务。引导和培育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综合性专业中介服务机构、高端智库注册落地万州,力争建成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专业中介服务网络平台聚合专业人才和服务机构,提供“互联网+”定制化解决方案和管家式服务。搭建智能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线上人力资源服务。到2025年,专业中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健康服务。

加强疾病预防尤其是流行性疾病预防体系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推进重大疫情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建成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提升医疗卫生行业平战转换能力。推进医疗服务提档升级,实施三峡中心医院提振计划,推进3家以上医院创建“三甲”,打造西部医学中心万州副中心。积极推动万达开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实现跨省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智慧医院,建立远程诊疗协作网,推广远程心电、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培育发展健康咨询、康体美容、康复保健、健康保险等服务门类,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养老、保险、体育跨界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左右。

(十二)文化旅游体育服务。

构建“中心集散、文旅融合、串点成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着力创建滨江环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唱响“畅游三峡、万州出发”旅游品牌。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深入挖掘巴山、蜀水、红色、乡村等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新业态,加快建设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壮大渝万传媒等文创主体。联动渝东北各区县共同搭建区域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做大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协同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做强世界大河歌会等特色文旅品牌。加快构建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国际足球赛、冬季横渡长江游泳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拉动体育消费。到2025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

(十三)养老托育服务。

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实施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万州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发挥养老机构引领作用,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建设万州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养老。推动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升级改造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点。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多种方式增加学位供给,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幼服务,支持增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到2025年,养老服务业持续繁荣,社会化养老服务床位运营比例超过60%,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50%。

(十四)高端商业。

推动高端商业向品牌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发展。统筹推进高笋塘、江南、五桥、双河口、高铁等“五大商圈”提档升级,实施智慧商圈示范试点,加快集聚国际品牌、高端产业,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打造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文旅融合的商业街区、商贸集镇。培育“首店经济”,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鼓励在万首发新品。以“潮生活、流行风”为导向,打造四季夜间消费新场景,着力推动万达广场、福斯德广场、北滨熙岸、“心连心”广场、长江之星、上海大道、双河口滨河大道等七个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发展,鼓励企业采取小程序、直播、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提供“云逛街”体验式服务场景。到2025年,全区商业增加值达175亿元。

(十五)批零住餐服务。

建立健全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友豪万商城、三峡国际农产品集散基地、万州环球港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批发市场“触网”升级,逐步引导小天鹅、商贸城等传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商户外迁,打造集交易支付、信息撮合、供应链整合等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培育品牌连锁便利店,创新发展无人商店、智能商超等新零售。鼓励零售企业采用移动支付技术,使用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推广“无接触”配送模式。鼓励餐饮企业开办“网上餐厅”,支持电商企业建设万州地方餐饮外卖平台,联合线下餐饮门店拓展餐饮线上外卖业务。以“滨江环湖”、高铁片区和主要景区为重点,布局和提升一批美食街、精品酒店、绿色饭店、星级酒店、特色民宿、特色餐饮店。加大餐饮住宿企业、平台服务企业的安全、卫生和服务标准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心安全的线上线下消费环境。到2025年,全区培育形成1个百亿级市场集群。

(十六)社区及家政服务。

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便利、规范的社区及家政服务体系。合理布局菜市场、快件箱等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丰富社区医疗、保洁、养老、看护、月嫂、洗染、维修、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内容,提升物业管理、快递配送等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实施“雪亮工程”,打造集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管家。激活社区商业,拓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服务模式。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鼓励企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加强家政服务标准化和价格规范化,开展家政服务质量认证评价,建设万州区家政服务信用体系,探索建立万州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社会评价互动系统。到2025年,全区实现消费者家政服务满意度评价达85%以上。

四、扶持政策

坚持政策支持优先倾斜、资金扶持优先安排、资源要素优先保障、工作谋划优先考虑,建立健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优化政府服务。

1.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可通过政府采购、特许经营、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扩大政府购买范围,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加强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2.破除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健全公开遴选、评估体制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保障措施。

(二)加大财税和价格支持。

3.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各类中央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符合国家和市级资金投向的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

4.凡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

5.落实好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增值税应纳税额。

6.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50%征收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7.落实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股权激励递延纳税和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选择性税收优惠等政策。

8.认真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政策通知》(财税〔2018103号),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出口企业货物实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

9.全面落实工商用电同价政策,加快推动落实服务业与工业用气、用水同价政策;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10.加大招商引资扶持,对新引进招商引资服务业企业,严格执行现行财税扶持政策,兑现财税优惠。

11.加大财税精准投入力度,用好区本级预算安排的产业发展资金等政策,重点倾斜支持商贸、物流等关键领域,住餐、批零等重点行业以及数字、智能化等新兴产业,支持区内服务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财税贡献大的重点服务行业企业实行“一事一议”政策支持。

(三)强化金融要素支撑。

12.积极对接争取全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服务业支持力度。

13.支持银行开展动产融资业务,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轻资产交易市场。

14.引导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开展股权融资。对我区成功上市挂牌企业,兑现落实相关奖励。

15.引导银行提高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更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16.引导农发行万州分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后市场化融资有困难的企业和单位信贷支持力度。

(四)保障用地需求。

17.按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和土地供应调控机制,积极稳妥承接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授权和委托,灵活确定项目供地方式,优化项目用地规划审批,保障重大服务业功能性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18.对符合规定的工业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批准可在5年过渡期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加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有效发挥建筑服务功能。

19.合理确定产业用地地价标准,落实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强化用地保障支持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教育文体、旅游等产业用地出让底价可按基准地价的70%确定。

(五)提升消费能力。

20.加大电子产品、汽车等消费促进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消费信贷金融产品,根据个人消费者征信评估和消费能力,合理放宽消费信贷期限,降低消费信贷利率;鼓励银行合理延长个人信贷、信用卡等免息还款期限,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

21.探索制定发放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券政策,激发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零售、旅游、娱乐、餐饮、住宿消费活力。适时推出或落实重点景区门票、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制定系列文旅消费优惠措施。

(六)扩大开放合作。

22.依托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地区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对接产业政策,共同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事项,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3.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协调市中新项目管理局,争取引进新加坡优质资源,重点推动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个领域合作,积极拓展教育、医疗、旅游等其他领域合作。

24.引导企业继续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及南美新兴市场,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外贸稳增长政策措施,对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及南美新兴市场的企业作一定的政策倾斜。

25.稳步推动金融、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扩大外资投资服务业的经营范围。

(七)其他。

26.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对口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牵头落实本行业出台的支持具体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根据有关要求适时修订完善现行扶持政策,具备条件的,可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

27.万州经开区、江南新区、渝东开发区视发展需要,负责研究制定并执行辖区内服务业企业扶持政策。

28.国家或市里有关政策发生调整变化的,从其最新规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体系及服务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重大事项、重大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牵头协调推动服务行业发展,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二)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推进服务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服务业价格监管,及时查处消费侵权等问题。

(三)增强人才支撑。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服务业领域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吸引集聚领军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人才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人才职业化发展,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强化匠心服务精神和职业素养。支持区内高校、职业学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四)抓好招商引资。

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一心六型”产业发展方向,建立完善服务业重点招商项目库,筛选、包装、储备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项目。统筹“6+1”产业招商组、行业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联络处,强化联动招商、精准招商、驻点招商,重点抓好金融、商贸、大健康、现代物流、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项目储备推介,以大项目好项目的不断引进落地见效,支撑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五)完善统计监测。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根据市里统一进度,完善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更加符合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分析。

六、本实施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20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