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部门解读】重庆市万州区妇女发展规划和重庆市万州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

日期: 2023-02-24

《重庆市万州区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重庆市万州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政策解读


近日,万州区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万州区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和《重庆市万州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以下分别简称《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为便于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知晓规划内容,现就规划内容解读如下。

一、背景依据

妇女儿童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为推动万州区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重庆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结合万州区妇女儿童发展实际,区妇儿工委办会同重庆师范大学专家深入调研,牵头起草万州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后形成初稿、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2023119日,万州区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两个规划(送审稿)

、主要内容

《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作为规划期内区委、区政府对妇女儿童事业和妇女儿童工作的安排部署,主要阐明规划期内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全面发展以及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支撑保障,是推动万州区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未来十年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基本框架

《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均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发展基础,概况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州区妇女儿童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二是主要思想理论支撑、坚持的五项原则和主要目标;三是重点任务,明确各领域策略举措,设专栏部署重点工程、明确重点项目,新一轮规划较以往规划相比较新增了“妇女与家庭建设”“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安全”三个领域板块四是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完善实施责任、强化规划衔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经费支持、增强实施能力、加大宣传和研究、鼓励广泛参与等七个方面;五是监测评估,主要从完善监测评估制度体系、开展妇女儿童发展统计监测、提升监测评估水平能力、加强监测评估成果运用等方面强化统计监测。

(二)主要目标

《妇女发展规划》主要围绕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提出了2021—2030年全区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聚焦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8个领域,提出45项主要量化指标。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内、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低于2%、女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及以上、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女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及以上等。

《儿童发展规划》主要围绕儿童优先发展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2021—2030年全区儿童事业和儿童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聚焦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7个领域,提出34项主要量化指标。如新生儿死亡率低于1.5、婴儿死亡率低于2.5‰、每千名(0—14岁)儿童拥有医疗床位数3.17及以上、每千名(0—14岁)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数1.12及以上、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低于0.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于93%及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5%及以上、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以上、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100%

(三)重点任务

《妇女发展规划》从8个领域提出43项策略措施、8个重点工程、16个重点项目。提出要加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供给、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妇女参与经济活动权益、推动妇女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构建妇女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妇女法律保护体系。

《儿童发展规划》从7个领域提出44项策略措施、7个重点工程、17个重点项目。提出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多维立体保护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普惠型福利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两个规划注重回应“一老一小”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一是注重关爱困难妇女儿童,对贫困、残疾、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各方面权利保障问题提出了针对措施,进一步织牢关爱保护网底。二是聚焦老龄化问题,健全居家与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妇女养老服务体系。三是促进生育政策落实,提出完善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系列政策,包括为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落实父母育儿假、弹性工作制度等举措。四是推动家庭建设,倡导夫妻共同承担照料老人、教育子女、料理家务等家庭责任,强化家长监护主体责任,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安全、适宜家庭环境。五是关注拐卖妇女儿童问题,提出要完善集预防、打击、救助、安置、康复于一体的反拐工作机制,帮助被拐妇女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六是加强儿童安全保护,提出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暴力伤害,加强对儿童食品、药品、用品、文化产品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七是注重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提出积极推进理念友好、政策友好、环境友好、人文友好、服务友好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