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区乡村振兴局《重庆市万州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部门解读】区乡村振兴局《重庆市万州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22年6月,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万州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万州府办发〔2022〕51号,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同全市一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关键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编制全区“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规划》编制工作自2020年6月启动并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规划编制专班,经过近两年的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多方协调,完成了本规划。坚持科学编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衔接《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及《万州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配套文件,主动吸纳“江村山村”建设活动、“十四五”乡村振兴重要支点培育及农村“双亮”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与住建、卫健、教育、水利等相关部门及部分镇乡进行充分沟通衔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
三、“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目标
《规划》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个核心导向,以保民生为前提、以促发展为导向、立足全区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围绕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市区两级部署,提出“一个确保、一个巩固、二个提升、一个示范”,整体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乡风文明和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引领示范。
四、“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任务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在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进重点衔接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体系全面平稳转向乡村振兴。
(二)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
巩固拓展“两不愁”成果,抓就业、抓产业、抓创业,稳步提升脱贫农户收入水平,兜住兜牢基本生活底线,保住保牢基本收入底线;巩固拓展义务教育保障成果,持续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教育资助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行动;巩固拓展基本医疗保障成果,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优化调整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分类调整医疗保障倾斜政策;完善机制、多措并举巩固拓展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通过强化常态保障整体做到保底线、保基本、保民生。
(三)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因人因户分类施策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加强单位数据共享、比对、分析和运用,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完善帮扶政策因户精准施策,强化政策支持和社会帮扶。
(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围绕特色,优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三带两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即: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生猪种养循环示范带、优质农产品供给示范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提质增效,强化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双百亿”工程,提质增效特色产业,深入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接二连三,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产业精品营销。增强带动,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入股合作,加大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建立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多方助力,深化多元消费帮扶,采取政府带头采购、展销推介、电商帮扶、社会参与、做响市场品牌等途径带动农产品销售。
(五)拓宽稳岗就业帮扶监测和服务
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完善“村-镇(乡)-区”三级就业帮扶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养、基层干部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推广以工代赈促进就业、发展乡村产业吸纳就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外出转移就业,拓宽内外就业渠道。健全公益岗位开发管理机制、科学设置公益岗位。增加帮扶车间数量、扩展经营规模、创新就业帮扶车间模式。
(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聚焦全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引导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搬迁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分类指导,拓展就业渠道,打造就业平台,加强技能培训,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推进安置所在社区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安置所在社区治理的整体水平。
(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再提升力度,推动交通、水利、电力、网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保护及修复能力,补齐发展短板,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为乡村振兴做好基础支撑;加大全区科技、文化、卫生等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八)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健全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完善乡村社会自律规范,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九)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以资金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并确权登记。确定乡村振兴项目资产所有权人和管理主体,探索“企业+扶贫资产”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全程化管护的工作方法,推动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实施,落实“区-乡(镇)-村”三级监督管理责任,严格扶贫项目资产处置。
(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机制
成立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市教委帮扶集团统筹推进恒合土家族乡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工作,组建11个重点帮扶乡镇帮扶集团,建立“驻村工作帮扶专班”和“重点工作帮扶专班”,发挥乡村示范引领带动效应,打造“江村山村”村级示范村。
(十一)完善多层次帮扶合作机制
推进东西部协作,完善中央定点帮扶,落实“一区两群”万州区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深化市教委帮扶集团、两江新区对口帮扶领域,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营造全民帮扶协作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格局。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强化财政投入、金融帮扶、引资、土地等政策支持,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保障人才供给,做好规划实施跟踪监督和监测评估工作,全面保障《规划》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