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38号 提案的复函

重庆市万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38号
提案的复函
李冬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提速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的建议》(第238号提案)收悉。感谢你对我区大健康产业集群的关心与支持。提案所提建议针对性强,经我委认真研究吸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大健康产业已作好规划设计
2021年9月,区政府印发《万州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实施方案》(万州府办发〔2021〕74号),其中规划了空间布局: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主要位于高铁片区,拟规划范围约3.6平方公里,以三峡国际健康城为核心,构建“三区”联动发展的泛协同创新格局。明确了目标任务:力争到2025年,引育各类科研机构5家、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个、市级科技企业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达到9000人左右,集聚科技创新人才500人以上,科技成果转化20项。三峡国际健康城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成为区域支柱型产业。医疗卫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领头羊”作用充分发挥,健康服务、生活生产配套功能齐全,“三个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三峡库区科技创新高地重要支撑极、渝东北领先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对大健康产业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单位,提供了组织保障,还强化了政策支持。
二、大健康产业工作正有序推进
一是构建大健康现代服务业体系。按照《万州区构建“4+4+2”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万州委办〔2022〕62号)要求,我委牵头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医疗、托育、养老三大服务业水平。今年我委牵头制定了《万州区2024年大健康现代服务业工作方案》,明确:“银发经济”形成一定产业基础,力争规划布局“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建成社区居家养老助老综合服务体1个;新创建市级示范托育机构1—2个,新增托位1000个;加快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二是健康成果逐渐凸显。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20年77.85岁提升至2023年的79.36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位居渝东北地区前列。“智慧医疗”正加紧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基层健康云等系统建设,计划打通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数据,实现区域医疗信息资源深度融合。目前,智慧医疗项目采集数据49.56亿条,生成居民个人电子档案335.52万份。2023年底,全区托育机构160家,托位6392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1个,居全市前列。第九(余家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三生有幸养老公寓建成投用。
三是开展城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资源整合。优化设施布局,区妇幼保健院双河口院区、万州中心血站新址、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建成投用。有序推进三峡国际健康城三峡医学中心、区上海医院、区疾控中心、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和附属中医院迁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更好服务城市发展新格局。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以三峡国际健康城建设为核心,形成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核心区、创新人才与健康产业孵化集聚区、应急救援与生态康养拓展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健康服务新业态更加丰富,形成区域新型支柱型产业。
二是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创建三级甲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疾病防控及公共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创建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市级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队和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加强120网络站点和调度指挥中心建设,持续完善镇乡卫生院急诊科或急诊室设置,加强医院急诊ICU综合抢救能力建设。建成渝东北三峡库区卫生应急救援、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中心。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推动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优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设置率达60%以上,实现登记在册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85%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
三是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院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三峡国际健康城三峡医学中心、区上海医院迁建、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三峡医药高专附属中医院江南院区和附属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等项目建设,满足其三级医院创建需求。完成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及功能完善工程、重庆全域肿瘤医院等建设项目。推动实施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配建医院等建设项目。统筹推动城区闲置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支持转型发展康复、老年护理、医养结合等服务项目。
四是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三峡国际健康城,有序开展恒合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构建远郊、城郊、城镇等纵深有度的“一城一区多点”休闲养生型大健康业发展格局。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业,以三峡库区居民为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依托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万州奇泓美年健康龙都体检中心等优质资源,分层次、差异化、因地制宜推行各具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打造具有三峡特色的西部健康管理中心。
重庆市万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9月4日
关于提速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的建议
(第238号提案)
李冬委员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健康产业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把握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健康产业发展呈现方兴未艾的局面。
一、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区域性健康中心还未有效形成。万州作为三峡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带动、服务引领方面理应发挥牵引作用。尽管大健康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但区域龙头引领作用还未充分显现,健康产业集群效应还未充分显现。在服务质量、服务硬件方面依然有诸多提升空间。加之郑渝高铁通车带来虹吸效应,周边区县群众选择健康服务方式更为多元,提升区域大健康中心吸附能级亟待增强。
(二)健康产品产业链不完善。近年来,我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其中规模化基地面积3万亩、占比30%,产量约3万吨,产值超3亿元。但中药材产量和产值受气候、市场等多因素的影响,呈现有降有升的波动走势。一方面,标准化种植基地难以逐步扩大,一定程度制约健康产品种植业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不少种植区域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产量、产值难以有稳定的保障。在加工端尽管开始发力,相比周边区县,我区中药材全链发展格局尚未有效构建。
(三)健康产业人才矩阵还需壮大。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专业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作为支撑。整体上看,与之相配套的人才矩阵还有短板,尤其是缺乏健康产业研发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医院、企业、研发机构、大专院校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联动,产学研企未形成有效合力。
(四)全周期健康服务还未形成。据了解,全区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37.73万人,群众对养老产业需求十分旺盛。尽管全区养老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但是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依然不高,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对策建议
从区位优势上看,我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核心组成部分;从医疗资源上看,我区是除主城区外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从发展态势上看,大健康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支撑能级。要抓住系列重大机遇,坚持立足本土、服务周边的功能定位,提速项目建设,提质载体建设、提升发展能级,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具有万州辨识度、区域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大中心。一是加快全区医疗体系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支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加快建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智能等研究中心,设置重庆大学临床学院,加大优势学科前沿技术攻关、应用。建成三峡医学中心,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二是培育和引进创新主体。加强政策激励,聚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争取一些专业实验室、医疗研发机构落地万州。围绕生物材料、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前沿热点,加强前瞻布局,引育一批医疗科技企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健康产业中心。
二是打造大基地。充分发挥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开发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促进道地药材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开展道地药材种植及中药材加工研发攻关,培育1—2个适宜本地生长的中药材品种,开发1—2个本地特色中药材产品。依托重庆厚捷医药集团、太极集团等中医药企业,全面推广“企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本地原料加工基地。加快龙驹镇1万吨中药饮片加工项目、鲁抗三叶中药材加工项目建设,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三是打造大园区。按照“整体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快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尽早形成以现代生物产业、健康管理与服务、医疗器械、康养理疗、医学教育等特色板块,构筑起形成集科研、孵化、实验、转化、应用等一体大健康产业的完整脉络。同步推动与经开区食品医药支柱产业互补发展,引导企业到经开区产业园建设生产基地,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是打造大摇篮。推出一系列具吸引力的产业及人才政策,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大力引进健康服务领域高精尖人才。推动医院、企业、研发机构与在万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动医院、研发机构、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健康产业科研人才、管理人才。鼓励三峡医专依托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谋划建设中医药特色康养中心。发挥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协同。
五是实施大服务。一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为契机,强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支撑,争创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增婴幼儿托位。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二是加强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鼓励和引进民间资本发展专业化、高品质的养老、医美、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等健康产业。持续举办“万马”(万人马拉松)、“横渡长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推动健身康体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元优质,建成全国户外运动重要目的地和体育健康休闲消费集聚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