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48号提案的复函

重庆市万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48号提案的复函
农工党区委会:
你单位提出的《关于“5+10”工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的建议》(第148号提案)收悉,感谢对全区“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现就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发展总体情况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区工业发展。2022年,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全区工业强区大会,并亲自谋划推动“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并担任总链长,带头推动各产业链培育建设,全区上下形成了举全区之力抓工业、强工业的共识,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0.3亿元,较上年增长30%,较全市高25.3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1;其中先进材料、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型能源5大重点产业,2022年完成规上产值474.9亿元,增长32.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94.9%,先进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二、加快“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工作措施
根据我区工业发展短板,结合你委提案建议,我们进一步强化措施,全力加快“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做深做实链长工作机制。根据《万州区重点产业“链
长制”工作方案》(万州委办发〔2022〕28号),进一步细化完善《“链长制”工作规则》,从信息收集、项目研判、项目洽谈、跟踪服务等方面建立工作体系,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工作专班,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制定链主企业培育计划,落实链主企业服务机制,切实解决链长制工作具体有人抓的问题。
(二)坚持招引和盘强相结合。一是坚持以“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为引领,由区领导牵头,组建产业链专业招商专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重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薄弱环节抓好招商引资,积极引入广东龙丰年产4万吨镀锡铜线生产、深圳南方同正高铁赤泥制备电池级铁红等项目。二是针对重点企业、成长性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培育计划,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技改扩能,加快实施九龙万博氧化铝智能化升级和产能置换及湘渝盐化年产20万吨电子级纯碱和年产4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项目,加快做大现有企业经济规模。
(三)搭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积极探索成渝双城经济协作新模式,围绕万(州)达(州)开(州)云(阳)规上企业资源互通共享、打通供应链,聘请专业机构搭建万达开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通过人才库建设、专家团队、金融服务、产品供需、产权交易、资金结算、项目申报、社会化服务等打造完整的生态服务产业链,实现万达开云规上企业供应链合作共赢。
(四)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一是加快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工作思路,整合三峡后扶、水利、中央转移支付和区级工业发展资金,全力推动分水镇、李河镇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二是在渝东新区规划近2平方公里土地,围绕高铁经济,规划建设食品加工专业园区、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同时解决城区中小微工业企业搬迁难问题。三是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李河镇农副食品加工园、武陵镇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建设。
(五)强化财政资金专项扶持。紧紧围绕“5+10+X”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结合市级资金扶持方向及重点,全面梳理区级扶持工业发展的相关财政资金政策,在原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优化形成工业强区3.0版政策措施,运用万达开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推进无纸化申报,探索免申即享的方式,最大化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企业发展。
重庆市万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3年10月9日
关于“5+10”工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的建议
(第148号提案)
农工党区委会
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并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加快构建“5+10”工业体系,推动特色产业延链成群,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通过调研,发现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区内各类产业链企业底数不清,大小企业间彼此信息不通,配套协同能力不强。如江东机械也有配套的零部件加工企业,但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主要为重庆汽车厂家配套,未与本地引进的长安跨越实现联动。
(二)同类产业链内企业间缺乏沟通渠道和信息平台,大小企业之间彼此信任度不高。对于大企业来说,即使可以就近采购原辅材料(含半成品),但因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多年合作关系形成,固有客户关系不愿轻易打破,导致在区内互动上的联动效益难以产生,且万州小微企业单个体量较小,产能、技术、管理不能适应大企业需求。
(三)受历史原因影响,未能为工业企业产业链的形成打好基础。一是万州工业一直存在用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在国土空间规划上缺乏有指导性、高水平的工业产业布局规划。二是万州系三峡移民搬迁城市,移民迁建期间,完成“搬迁”是当时政府的中心任务,在如何实现产业链方面思考得少,致使同类企业选址布局上集中度差,同一产业链并未在同一区域、同一园区。
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力度。在“总链长总揽、各产业链长牵头”的工作模式下,进一步强化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区财政局及行业主管部门对相关产业的调研协调工作。重点包括调查摸清各类产业链上下游可配套企业底数;调研企业产品、技术、市场、人员现状、研发能力、发展能力、市场占有率及上下游链的供销需求,全面掌握万州工业生存、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机遇和困难预判预研(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咨询机构);协调化解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矛盾和困难,如企业的帮扶、市场的需求拉动、要素的保障等,更好调配资源,填补链条缺口。
(二)在整合市场、组装市场方面下功夫,探索政府“有限干预”机制。在产业链链长寻找及强链补链延链过程中发挥政府有效指导、有限干预的作用,制定产业链关键卡点攻关项目清单,对清单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一是制定切实可行措施,鼓励区内企业间配套、联动、互动,并在产品质量保证、货款结算账期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对区内配套采购的企业予以一定的财政奖励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对强链补链延链的撬动作用。三是在万州经开区赋能中心建立区内协同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链上企业的需求信息,鼓励区内互动。
(三)实行区外招商引进和区内盘大整合相结合。一是对于“5+10”行业内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发达地区(如浙江宁波、台州等)龙头企业在万州设厂办企业和实现产业转移,积极盘活区内中小企业。二是鼓励中小企业予以资产、股权重组,做大、做强、做规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对于有多项债务诉讼、失信企业及持续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走破产重组之路,实施破产保护,把有限的土地资源、有生存潜力的设备设施盘活用活,把落后、低效的设施设备予以淘汰。
(四)按照“一园一主业”原则,建立中小企业集聚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及企业发展现状,对中小企业实行分区分块,聚散聚小特色化发展。如:建立分水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服装加工,李河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机械加工为主的装备制造,龙沙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龙驹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特色肉制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李河农副产品加工园重点发展以调味品为主的食品加工,武陵船舶修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船舶及船舶配套为主的装备制造。
(五)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有保有舍、重点扶持。充分借鉴河南将馒头产业做成100亿元产值、近邻云阳县将面条做成全国知名产业的经验,对我区产业链较长的行业实行重点支持和财政保障。如:充分运用“中国烤鱼之乡”“万州烤鱼”金字招牌,成立“万州烤鱼研究院”,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万州烤鱼涉及的养殖、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关键控制点和标准体系,实现饮食工业化,区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