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10号提案的复函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10号提案的复函
郝春红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校园急救水平的建议》(第110号提案)收悉,感谢你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对你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委高度重视,及时梳理研究,落实专人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课堂安全教育内容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市教委已将应急救护的相关常识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并进入地方教材目录,由各区县根据需要在小学三年级至九年级自行选用。我委按照市教委要求,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0.5课时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课时,全面落实每月不少于2课时的安全教育课时标准,并将课程落实情况纳入学校考核。各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自救自护和逃生的实践演练活动,基本做到了安全教育计划、师资、课时、教材“四落实”。
(二)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健康教育内容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将安全应急与避险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重要内容,落实五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个水平互相衔接。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每两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安排1课时作为基本课时,要求学校有总体计划、教师有教学实施方案和教案,并作为每年春秋两季督导检查内容。2022年我委举办万州区第十一届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75个参评课件中有20个授课内容属生命安全急救知识教育。2023年组织教师参加重庆市“小学体育与健康优质课竞赛”,获得第一名。
(三)加强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
一方面,开展校医、保安等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培训。从2013年开始,我委多次组织学校校医、保安进行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学习培训,多次选派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参加全市学校卫生健康管理、应急知识培训。2023年3月开展全区校园保安专项培训,4月组织校医参加市级校医培训,6月开展区级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训,并要求培训人员回校后,开展对学校教师的二级培训。目前我区有市卫生健康委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合格师资3人、市红十字救护员师资12人、区卫生健康委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合格师资150余人。
另一方面,开展师生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普及。根据你的建议,我委先期在15所学校试点配备急救设施设备,联合区红十字会开展教职工、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万州中学、万州二中、红光小学、红光经开小学、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等配有AED,江南中学、上海中学、水电校等配有心肺复苏人体模型,并开展应急教育特色课程。将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区红十字会青少年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开设专门的应急救护课程,聘请红十字会专业人员到基地免费授课,并向师生发放《急救手册》,基地每年接待轮训的学生3万余人次。联合区卫生健康委每年对师生进行公众应急技能培训。联合区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区应急局等每年对师生开展心肺复苏、应急包扎等专题培训。
(四)扎实开展应急演练
各中小学结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安全生产月”“防溺水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促进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不断增强师生的自救自护、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2023年5月,利用防灾减灾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参与应急疏散演练学生达20万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
我委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举措》和《市教委市卫健委市红会关于做好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及设施设备提升行动,加强检查、指导、督促力度,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一)坚持系统培训。一是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二是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计划;三是按照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其他人员的次序,培育急救教育教学师资,力争每年参加应急救护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教职工480人以上。四是联合区卫生健康委、有公共卫生应急技能培训资质的医院,实行包片辖区学校的方式,入校开展应急技能培训。
(二)坚持协同推进。我委积极与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对接,计划采取分阶段逐步配置的方式推进校园AED配备。一是积极向社会募捐;二是积极向区红十字会争取公益基金支持;三是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自行购置;四是积极争取将AED采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
2023年9月14日
关于进一步提升校园急救水平的建议
(第110号提案)
郝春红委员
近年来,高校及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更好提升校园急救水平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而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尽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为此建议在全区学校开展急救教育试点,逐步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
一、现状及问题
2021年5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红十字会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箱、AED等急救设备,同时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的普及,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在所有中小学校安装AED。
AED作为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医疗设备。AED操作非常简便,语音提示和屏幕动画操作简便易行。对非专业人员多数人来说,只需几小时的培训便能操作掌握。此外,AED价格不高,每台价格约2—3万元。
目前,重庆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联合下发《关于切实落实学校应急救护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各学校推广配备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通过调查了解,我区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在万高校尚未配备AED。学校的专职校医对AED缺乏了解,教职工和学生了解程度更低,一旦校园内发生心跳骤停事件,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二、有关建议
(一)将急救知识纳入教育教学课程。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普通中小学每学期有6—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建议将急救知识纳入授课内容。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利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急救知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急救避险意识和能力。
(二)在学校逐步安装AED设施。建议由区红十字会、区教委等多方筹集AED配置经费。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安装数量,学生1000人以上的建议配备AED一台,学生超过5000人的建议配备AED两台。
(三)加强急救知识及AED学习培训。由区教委确定并组织培训对象,由区卫生健康委、区红十字会培训师资,按照专(兼)职校医、体育老师、班主任、后勤管理人员的次序或逐个学校的方式开展全覆盖心肺复苏及AED培训,实现熟练操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