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交通局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复函

重庆市万州区交通局
关于办理区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复函
陈海文委员:
你在政协重庆市万州区委员会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22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你提出的提案建议,经认真研究办理,现将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你在提案中提到的万州水运发展中还存在港口码头整体现代化程度不高、港口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航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吨位标准化专业化船舶占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运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船员紧缺等问题的确存在,是当前万州水运高质量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对万州区抢抓水运发展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水运港口的辐射作用,推动万州水运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你在提案中提出的几点建议,经与相关单位研究办理,答复如下:
一是关于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的建议办理情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万州水运高质量发展,多次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研究部署,要求各级部门全面落实放管服工作要求,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为企业办证办事提供“保姆式服务”,实行“马上办”“立即办”,推行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综办”模式,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营造我区关心水运、支持水运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关于加大扶持力度,政策引导水运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8月2日,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物流办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万州发改财金〔2022〕8号)文件,出台了水运物流、船舶运力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万州区积极宣传落实《重庆市关于大长宽比船舶过闸奖励政策的通知》《关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重庆等五省市港航海事机构共同推进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文件精神,积极联系市级有关部门兑现扶持政策,加大水运发展财政投入,营造推进水运发展的氛围。
三是关于优化发展质量,加快船舶运力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今年以来,万州区积极扶持航运企业集约化、大型化、规模化经营,持续推进船型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鼓励发展大型标准化散货船、LNG绿色低碳船、集装箱船,积极倡导研发建造江海直达船舶,引导港口企业拓宽物流渠道,不断优化铁公水联运、“水水中转”和“集改散”运输,辖区水运经济稳定增长。截至8月中旬,我区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吨位小、性能低、效益差的老旧小非标船舶22艘,指导发展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大型化、标准化船舶15艘,全区拥有货运船舶282艘,运力规模达170万载重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85%,货运船舶标准化率达93.1%,平均吨位达6000吨,船舶运力结构持续优化,运力规模再上新台阶。1—7月,水路运输累计完成货运量2283万吨,同比增长5.7%;货运周转量25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3%;港口货物吞吐量1766万吨,同比增长18.9%;载重滚装车运输量16060辆次,同比增长119.5%,完成载重滚装车吞吐量4.2万辆次,同比增长77.2%。
四是关于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港口升级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十四五”期间,万州港重点规划建设“二客六货”港口总体布局,优化形成“1+5”国际水运枢纽港和“2+N”三峡国际旅游客运港。“1+5”国际水运枢纽港:即“新田作业区、溪口作业区、小周作业区、桐子园作业区、红溪沟作业区、望天咀作业区”。“2+N”三峡国际旅游客运港:“2”是指鞍子坝客运作业区和江南客运码头;“N”是指在长江及其支流航道布局游艇基地、漂流码头、“水上观光巴士”停靠点。规划到2035年,“二客六货”港区全面建成,万州港将成为三峡库区结构最完善、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亿吨内河大港,是渝东及渝东南、四川、陕西、鄂西、湘西地区物资经长江外运最便捷的铁、公、水联运枢纽港口。目前,新田港二期工程项目已于2021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桐子园作业区升级改造项目已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正在开展小周作业区、溪口作业区、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前期工作。
五是关于坚持生态优化,推进水运绿色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近年来,万州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水运行业绿色发展。目前,全区所有在营码头都完成了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任务;营运船舶都按规范要求建设有生活污水储存柜、含油污水储存柜、专用垃圾桶,并持有船检部门颁发的《内河船舶安全与环保设备记录》证书;港口自身环保设施全部建设到位,港口污染物全面实现“零”排放;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做到有效衔接,严格执行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联单管理电子化工作,能一体化有效接收、转运和处置码头船舶污染物。船舶岸电推广工作有序推进,2021年改造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161艘,兑付补助资金1580.8万元,指导4家港口企业完成岸电设施标准化改造;2022年正在督促54艘船舶改造岸电系统受电设施,21个码头实施港口岸电标准化改造。辖区港口码头持续接收转运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万州区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项目已经纳入《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渝府发〔2021〕30号)《万州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万州府发〔2022〕4号)《万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万州府发〔2022〕8号)。区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推进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区交通局委托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公司已经初步编制《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方案》,准备选址大周、小周水域按照“一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营。
六是关于强化体系建设,促进水运安全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今年以来,坚持落实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年行动”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十五条硬措施”,全面推进“两单两卡”工作,已有15家港口企业和35家航运企业全面完成“两单两卡”推广工作,完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研判和风险管控,狠抓防汛高温安全工作,督促港航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水上应急救援打捞船已基本建成,应急演练拉练和体能训练常态化开展,有力的保障了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目前,长江万州水上应急救助基地码头建设工程已取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长江万州水上应急救助基地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复函》,正在编制《万州水上应急救助基地平面布置方案》。区地方水上应急救援基地项目已取得市港航中心初步认可。
下一步,区交通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共同推进长江上游地区航运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按照“保安全、促发展、增绿色、优服务”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万州水运平安、绿色、高效、优质发展,加快建成三峡库区航运中心。
重庆市万州区交通局
2022年9月14日
关于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122号)
陈海文
万州港为重庆市四大枢纽港之一,是长江上游主枢纽港中唯一的常年深水良港。万州水运优势明显,有生产经营性码头30个、泊位62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4000万吨/年,旅客吞吐能力800万人次/年,集装箱吞吐能力70万标箱/年;货运船舶271艘、156万吨,平均吨位5759吨,标准化率91.4%;港航企业63家,从业人员3750人。2021年,全区水运行业实现产值24.2亿元,完成货运量4076万吨、货运周转量436亿吨公里、货物吞吐量260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5.3%、10.2%、10.6 %、21.6%。水路货运周转量稳居全区综合运输体系第一位,水运交通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增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港口码头整体现代化程度不高,港口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港口整体功能发挥;航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吨位标准化专业化船舶占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运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船员紧缺等。
全面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迫切需要。2019年7月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9月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刚要》,对全国水运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等提出了总体要求。万州区应积极抢抓水运发展战略机遇期,切实发挥区位优势和水运港口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长江高等级航道的巨大通航能力,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三峡库区航运中心。为此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水运具有运距长、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的优势。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发展水运对减少土地占用、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长江水运是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区委、区政府、区级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万州水运高质量发展。建议成立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区级相关部门全面落实放管服工作要求,减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执法部门重教育、轻处罚,营造我区关心水运、支持水运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引导力
近年来,一些省市和周边区县出台了推进水运发展的扶持政策。2020年10月,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出台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关于支持航运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0年7月,长寿区出台了《长寿区临港产业发展扶持暂行办法》;2019年2月,云阳县印发了《关于加快航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议区政府根据万州特点,制定我区运力发展、企业落户、水运物流、集装箱运输、水运人才培训补助等促进水运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水运发展财政投入,真正形成推进水运发展的氛围和动力。
三、提高发展质量,加快船舶运力发展
继续淘汰能耗高、技术含量低、船型杂乱的老旧小吨位非标船舶,全面推广130米三峡库区大长宽比和105米标准化主力货运船型,鼓励发展大型标准化散货船、LNG绿色低碳船、集装箱船,研发建造江海直达船舶,引导客运船舶向“旅游化、舒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高附加值的邮轮经济与游艇经济产业,全面提高运输船舶的载重吨位、技术性能、营运效率和经营效益。持续推进水运企业改革,鼓励航运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实现水运企业集约化、大型化、规模化发展。不断优化水路运输结构,提高水路运输效率,积极引导大宗物资运输向水运转移,不断完善铁水、公水联运体系,大力发展水水中转、“集改散”运输。健全水运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水运市场交易体系,培育一批全程物流、综合物流的现代水运物流企业,实现货源与运能的最佳配置。
四、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港口升级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集约管理、适应发展需要的原则,注意发展与保护兼顾,建好“二客六货”港口集群,优化调整南北两岸港口功能布局。全面推进新田港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新田港铁路集疏运中心和桐子园码头升级改造项目,做好新田港三期、溪口作业区、小周作业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游轮母港建设。全力打造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的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亿吨级内河大港,构建川渝东向出海大通道。
五、坚持生态优化,推进水运绿色发展
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推进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散货码头防风抑尘设施建设,加强港口节能环保设备、工艺应用,探索建设集岸电、污染物接收等服务于一体的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全面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加快实施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推进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按照控总量、调存量、优增量、提效率的原则,构建严格管控长江干线港口岸线利用的长效机制。
六、强化体系建设,促进水运安全发展
铸牢安全生产责任链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职责,完善监管制度体系。构建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实施分级管控,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地方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