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区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第20250393号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区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第20250393号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印明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万州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暨平湖院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议》(第20250393号)收悉。经研究办理,构建万州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暨平湖院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议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自2024年4月15日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万州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以来,我们积极落实各项举措,致力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完善“区级—校级—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体系,并坚持每年开展1次全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专项督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在专业力量建设方面,目前已成功发展10名医教结合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组专家。通过“平湖讲堂”、团区委12355等线上宣传平台推送相关视频30余次,联合开展讲座、团辅155余场,有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区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成率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课率均达到100%。2024年,区教委顺利完成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万州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调查工作,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91.72%,较2023年同比增加2.96个百分点。
但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主要包含心理脆弱与情绪对立、沟通障碍与自我封闭、沉迷电子产品不能自律、思想偏激与言行极端等。区教委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切实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丰富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讲座,教授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二是互动式工作坊与团体活动。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心理健康技巧,增强自我觉察和情绪调控能力。三是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社交媒体、心理健康APP、在线课程等平台,提供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测评、情绪管理训练等服务,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便捷和广泛传播。
二、提高心理测评四性,完善心理咨询与干预机制
一是使用科学专业测评工具。使用更加科学的测评工具筛查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从而有效评估个体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二是测评周期化。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苗头,从根源上防止心理健康危害,切实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三是测评筛查无感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入AI软件,减少干预,选择合适内容,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四是及时处理反馈测评结果。针对测评结果异常学生,划分一级、二级、三级危机预警,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二级、三级预警),将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德育处、分管校长和学生家长通报,并上报区教委,及时提供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协同落实针对性管理措施。
三、加快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应用,培育社会支持体系
一是开发智能心理健康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设计个性化心理健康APP,提供情绪追踪、心理测评、在线咨询、正念训练等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支持。二是推广远程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视频通话、在线聊天和VR技术,实现远程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特别是为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学生提供支持。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在线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在线课程等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辅导微课程,增强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
四、构建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建设
一是建立心理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及高校设立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知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二是建立心理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确保心理健康监测全覆盖。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结合心理访谈,划分一级、二级、三级危机预警,从而实现跟踪管理。三是建立心理预警体系。针对心理筛查结果异常学生,及时采取预警措施,如班主任谈话、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辅导等方式,防止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化,切实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四是建立家校工作体系。建立家校联动体系,帮助家长理解并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家庭支持和引导,增强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五是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对重大心理危机学生,将情况及时向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德育处、学校安保科、校长和学生家长通报,并上报区教委,畅通医疗卫生机构专业诊治绿色通道,采取专业干预手段,提供规范心理疾病诊疗服务。
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15日
关于构建万州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暨平湖院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议
龙都代表小组 印明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数量攀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给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也不断受到各种冲击。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尤为必要。
当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些因素涵盖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潮流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在家庭方面,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均可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学校环境中,学业压力、师生关系、同伴交往状况也左右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社会文化潮流里,如社交媒体信息轰炸、不良文化传播等,给青少年带来潜在的心理冲击;个人生活方式上,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过度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同样会侵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防线。诸多风险因素相互交织,致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显著趋势。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脆弱与情绪对立
部分青少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退缩、害怕或吵闹,难以正确理解他人的关心,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沟通障碍与自我封闭
这类青少年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或沟通困难、逻辑思维混乱,或自我禁锢、拒绝与外界对话。
沉迷电子产品与不能自律
1.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导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而且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很多新型的心理健康问题;2.线上社交过多,长时间缺乏线下实体社交,导致青少年产生正面评价恐惧甚至社交焦虑;3.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游戏和短视频,导致学业荒废,对父母和老师的劝导置若罔闻,产生敌对。
思想偏激与言行极端
部分青少年对学习缺乏兴趣,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可能倾向于暴力手段解决,容易引发校园霸凌事件。
鉴于万州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周边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独具特色,同时结合社会环境,涵盖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特点以及社会资源分布情况,加之现有的师资力量状况,包括教师数量、专业素养与学科结构等因素,为全方位保障万州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特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丰富心理健康服务形式
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亟待丰富。尽管已有如 12355 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等,但仍显单一,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为有效促进其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应更加多元化,如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采用在线课程、互动讲座等方式,强化家校合作,建立常态化心理监测与沟通机制,优化社会环境以减少不良信息影响。同时,传统心理健康服务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存在流于形式、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情况,青少年更青睐含科技成分、能带来真实体验的服务模式。因此,未来心理健康干预可考虑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相结合,虚实结合,全方位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心理测评四性待提升
心理健康测评的精准化、常态化、无感化、及时性有待提升,具体而言:一是测评工具与手段需更科学专业,现有的部分量表及常模已不适应现状,需研发适合儿童青少年的测评方案和量表内容,且部分学校测评工作不完善,应加入躯体状态筛查;二是测评要实现常态化与周期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每年开展测评并建档案,同时建立监测平台,有条件地区可将其纳入常规体检;三是测评及筛查过程应加入无感化元素,可引入 AI 软件等,减少干预,选择合适内容,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四是要注重测评结果的及时性反馈与处理,及时告知家长和学校并提供建议,因学生心理状态动态变化,需定期重新测评 。
信息技术助力心理评估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智能分析学生在社交媒体、可穿戴设备以及音视频数据中产生的信息,可以实现对其心理健康的无痕、伴随式评估,早期识别和适当干预成为关键。构建万州区“智慧育心”平台搭建,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析和采集青少年遇到的亲子关系、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干预,构建“个人心理健康基线”。同时,研发更专业安全且操作简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多模态评估系统”,以获取青少年丰富的多模态数据(如语音数据、文本数据、生理数据等),尝试并采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来表征和建模这些高维的、非结构化的、自然产生的数据与其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实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智能化评估。
科学构建心理服务体系
构建和整合包括心理教育体系、心理监测体系、心理预警体系、家校工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迭代,最终形成“万州经验”。例如,优先研发万州区中小学阶段心理教育课程体系,优先建立万州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优先实现风险预警多级多部门联动,优先完善儿童青少年服务标准等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化建设眼神到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做到有效顺畅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效能,构建万州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全方位体系建设。
工作单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通讯地址:高笋塘街道新城路165号
邮编:4040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