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309号建议的复函

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309号建议的复函
万州农委函〔2024〕117号
王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延伸石斛产业链,助力万州连片山区乡村振兴”的建议》(第309号建议)收悉。我委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认真吸纳、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基地建设、链条延伸、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现将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区两级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我区先后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山地高效型农业及“7+5”现代化农业体系中,2024年我区被纳入了重庆“渝十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范围,对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罗田镇是历史上著名的“老河口石斛”主要原料供应地之一,具有上百年的石斛采集、加工和销售历史,发展石斛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为推动罗田镇石斛产业发展,我委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
罗田镇是重庆市最大的野外石斛示范基地,建有石斛保育玻璃温室,育苗联动大棚等设施,拥有成熟的种植技术。2023年通过东西协作项目,支持罗田镇梓桐村石斛基地建设灌溉设施,新载石斛20万丛。辐射带动恒合土家族乡、白土镇等周边镇乡120余户农户种植,目前全区石斛种植规模达100余万丛。下一步,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渝十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依托,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持续扩大种植规模。
二、健全产业链条,提升加工产值
2019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万州区山地高效型农业发展扶持管理办法的通知》(万州府办发〔2019〕49号),明确支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商品化处理。目前,我区仍存在石斛加工量小、产品单一,市场开发不足。下一步,将通过扶持本土企业或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石斛加工,健全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提档增值。
三、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增效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市场需求高涨。下一步,将在本地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罗田镇人民政府、区卫生健康委、区文化旅游委等单位,用好罗田古镇良好的中药材产业基础,丰富的文旅资源以及高山避暑资源等,支持罗田药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步伐,打造药旅融合样板。
此复函已经童文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的意见,请填写在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答复函回执上反馈我们,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8月20日
关于“延伸石斛产业链,助力万州连片山区
乡村振兴”的建议
罗田代表小组 领衔代表:王 刚
附议代表:邵太清、余先莉、赵柳英、黄金朝、谭登贵
一、万州石斛历史渊源悠久
石斛是集药用、保健、食用和观赏为一体的名贵中药材,位列“九大仙草之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石斛,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据有关资料显示,解放前和解放初,川南各县年产石斛就达数十万斤以上,仅四川合江县1953年就收购干石斛4万多斤,相当于鲜石斛30多万斤。解放前,该县即有2个专业的石斛交易市场,是石斛商品的集散地。原四川东南即现重庆直辖市一带,过去也有大量的石斛,仅1953年~1954年,每年通过重庆港外运的石斛即达1000多担,历史上称渝产石斛为“小河货”。通过地方文献考证表明,重庆大部分区县均有关于石斛的记载,内容涵盖了名实、栽培历史、市场交易和功效等。记载最早为明朝天启年间的《成都府志》,最详细的是《巴县志》和《石柱县医药志》。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万州系石斛原产地,分布在以罗田镇为代表的各乡镇山区。
重庆系石斛道地产区,但由于长期缺乏保护和过度采集,地方文献记载的产区其野生石斛资源已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亟待加强保护和培育。
二、万州石斛人工栽培现状
近年来,随着石斛市场的成熟,消费人群也开始由追求数量转而追求品质,由此为充分利用万州山区的原生环境,发展原生态高品质石斛提供了条件。为保护和培育原生态高品质石斛,在万州三峡学院、三峡医专、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云南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下,在罗田镇开展了石斛的种苗繁育、人工栽培、室内大棚栽培和室外崖壁山林贴石贴树栽培,其中罗斛农业崖壁石斛创新创业团队被列为2017年重庆市“百家”创新创业团队,2019年罗斛农业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有效促进了万州新兴石斛产业发展。但存在种植区域规模较小,深加工产品不足,尚未形成优势产区的问题,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重庆作为历史上的主产区不符。
三、挖掘万州区罗田镇及周边区域石斛文化的有益探索
万州区罗田镇地处渝东北连片山区,高山林立,自然环境优越。2014年~2016年,经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重庆罗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调查考证表明,罗田镇及周边乡镇具有上百年的石斛采集、加工和销售历史,是历史上著名的“老河口石斛”主要原料供应地之一。改革开放前,“老河口石斛”曾非常兴盛,其知名度高于浙江、安徽和云南等地。80年代初期,采集石斛的药农曾达上千人规模。2015年以来,重庆罗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罗田镇,依托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院校的技术支撑,开展石斛野外贴石贴树栽培,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农户”的模式,至今已栽培80余万丛,建成了原生态石斛示范基地、石斛保育大棚和石斛文化展厅等,年产鲜条1000余公斤,产值三、四百万,带动当地贫困户92户稳定脱贫,发展石斛种植户120余户,辐射推广恒合土家族乡、白土镇发展,为野外贴石贴树石斛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目前正在筹备以赏花、石斛采摘、石斛文化宣传为主的“罗田石斛旅游节”,结合罗田古镇旅游资源,助推罗田乡村旅游。但存在规模还不大、产品较单一、产值不够高、产品开发的量能严重不足(据测算,进行产品开发与深加工至少需要150万丛、年产鲜条3000余公斤)、带动能力还不强等问题。
四、万州野外贴石栽培的优势与积极意义
一是渝东北自然环境好,岩石资源丰富;二是渝鄂交界地系石斛道地产区,具有野生资源优势;三是岩壁贴石仿野生栽培,品质好,价格高,符合当前追求高品质市场消费理念,市场潜力大,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能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四是岩壁贴石栽培不占用耕地,不影响农户常规种植,可以有效解决土地贫瘠和可利用耕地少的突出问题;五是仿野生栽培管理简单,具有一次栽植多次采摘的特点,容易推广;六是渝东北多为喀斯特山区,岩石风化严重,岩壁贴石栽培可防止岩石风化,从而对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五、石斛产业发展建议
(一)大力发展贴石贴树栽培石斛提高产能,打造“万州石斛”道地药材品牌。万州是重庆市中药材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与布局的传统中药材成熟区,多为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好,岩石树木资源丰富,是石斛的道地产区。我们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岩石林木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在岩壁林木上进行石斛仿野生规模化栽培,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建议在万州区罗田镇已有仿生石斛80余万丛,年产鲜条1000余公斤的基础上,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投入为主,市、区两级财政适当补贴的办法,力争3年内在万州区罗田镇再发展100万丛,达到进行产品开发与深加工至少200万丛、年产鲜条4000余公斤的基本规模,远期在加快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罗田镇及周边区域更大规模的发展,在更大层面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助推万州连片山区乡村振兴,打造以“万州石斛”为主的道地药材品牌。
(二)开展大健康产品开发及产业链延伸。石斛具有药用、保健、食用和观赏价值,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食用历史,云南、浙江等地发展较早,规模很大,现多以大棚种植为主,已取得较好的进展,2016年、2017年国家接连公示了铁皮石斛茎、铁皮石斛原球茎、铁皮石斛叶等进入新资源食品的征求意见,2018年铁皮石斛茎进入了药食同源目录,2023年11月铁皮石斛正式进入药食两用目录。建议在罗田镇梓桐村调整100亩设施农用地,进行石斛种苗培育及建设加工培训车间,逐步开展石斛含片、石斛花茶、石斛鲜汁、石斛超微粉、养生石斛鸡、养生石斛酒等石斛系列大健康产品研发,不断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三)打造都市周边及旅游区石斛采摘观光园及旅游产品供给。石斛系兰科多年生附生性草本植物,是集药用、保健、食用和观赏为一体的名贵药材。建议充分利用石斛品种多(86种)、知名度高、药用价值广、花色艳丽等优势,以石斛药食两用和药用花卉为重点,依托罗田古镇和苏马荡避暑休闲优势,建设具有中药材特色的石斛采摘和休闲观光养生园,带动乡村旅游,增加农户收入。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中国石斛第一镇。罗田镇民族特色浓郁,历史文化厚重,被中国环保联合会、中国绿色名镇推介委员会授予“中国绿色名镇”称号,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入选重庆市首批“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石雕艺术)之乡”,罗田老街被评选为“2011年重庆最美小巷”。建议以罗田镇为核心区,在罗田镇及周边区域连片发展石斛贴石贴树栽培,建立起集石斛种苗繁育、种植、加工和销售及竹筒枫斗加工技艺等石斛文化传承与宣传于一体的产业链,积极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扬光大和大众的健康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申请“罗田石斛”地理标志产品,将罗田镇打造为中国原生态石斛小镇。
工作单位及通讯地址:万州区罗田镇罗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邮政编码:40403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