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牌楼街道办事处关于调整《牌楼街道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万州区牌楼街道办事处
关于调整《牌楼街道冬春季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万州牌办发〔2021〕77号
各社区、街道各办、站、所、中心、大队及辖区有关单位:
街道新一届领导班子已调整到位,为有力有序有效做好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对《牌楼街道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万州区牌楼街道办事处
2021年11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牌楼街道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冬春季疫情防控“五早”措施,进一步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应对可能发生的冬春季疫情流行,根据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关于印发万州区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联防指挥部〔2021〕89号)的要求,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强化疫情监测
(一)疫情监测。在辖区敬老院、学校、工厂企业等重点场所开展发热、干咳等症状监测;在连锁药店开展退烧、止咳等药品销售情况监测;围绕进口冷链食品入境、仓储、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和餐饮、农贸(集贸、海鲜)市场等重点场所,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健康监测;鼓励公众通过“12320”和政府公开电话、信箱等途径反映疫情线索。强化医防协同,积极配合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人员行动轨迹等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渝康码、行程码、场所码作用,及时发现疫情线索,及时开展核实调查。(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牌楼市场监管所、牌楼卫生服务中心)
(二)核酸检测。按规定组织社区密切接触人员 、境外入境人员、发热患者、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万返万人员和市外返乡人员全面开展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根据疫情发展变化,组织辖区从事进口食品仓储、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食堂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核酸检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工作人员等纳入“应检尽检”范围,每周开展核酸检测。每周对个体诊所、农贸市场、居民活动室、棋牌室、休闲娱乐室、公共卫生间、养老院等公共场所环境开展核酸检测,定期入户开展抽样检测。药店建立退烧药、抗感染等药物销售实名登记台账。(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三)风险研判。完善监测预警科学决策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向区防控指挥部上报街道防控预判信息。(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综合组)
二、快速处置疫情
(一)流行病学调查。积极配合区疾控中心迅速组织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排查收集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准确梳理相关人员的旅居史、接触史和暴露史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和管理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2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判定),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及时规范开展疫点处置,最大限度控制新增输入病例,不发生或少发生二代以上病例。(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二)精准管控。发生本地疫情或疑似疫情后,根据区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立即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依法依规、精准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区、楼栋,及时规范采取限制人群聚集、停工停业停学停市等措施。根据区防控指挥部要求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动态调整防控策略。(牵头领导:何鸿鹰、梁圣;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社区排查组,各社区)
(三)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按照区防控指挥部要求,配合做好辖区内涉及人员核酸检测的组织,确保24小时内实现常住人口核酸检测全覆盖。(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四)隔离医学观察。12小时内完成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接触者转运。按规范要求对集中隔离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不适合集中隔离的人员,加强社区管理,落实居家封控管理或住院管控,确保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强化隔离医学观察对象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五)加强信息发布。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落实疫情报告、信息发布和舆情管控等相关制度和要求,防控工作信息,及时客观回应群众关切。(牵头领导:彭纯洁;责任对象:舆情宣传组、综合组、各社区)
三、坚持常态化防控
(一)加强人员排查。全面开展入境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重点人群和市外低风险地区人员排查。继续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物业、楼栋自治组织、网格管理员等作用,落实重点人群社区管理措施。建立完善各类台账。(牵头领导:梁圣;责任对象:社区排查组、各社区)
(二)加强重点人员管理。按照“严防输入”有关要求,继续对入境人员和国内重点地区人员采取相关管控措施。对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全部按要求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牵头领导梁圣、何鸿鹰;责任对象:社区排查组、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三)强化重点场所管理。按要求持续推进农贸(集贸、海鲜)市场、冻库等重点场所的环境整治,落实清洁、消杀、通风和个人防护措施。持续强化商超、餐饮、学校、民政服务机构、人群聚集公共场所等重点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牵头领导:各社区联系领导;责任对象:牌楼市场监督管理所、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四)强化重要节点所管理。按区联防联控指挥部实时要求,做好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日的防控,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加强市外返万来万人员宣传教育和管控。对所有市外返乡人员进行全面报备登记(返乡12小时内报备),查验有效核酸检测证明(2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通行码“绿码”,无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督促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自行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核酸采样。返乡后按规定实行健康监测,做好体温、症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流动,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严格健康监测。
(五)做好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境外人员、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人员分类管理。配合区卫生健康委在2小时内把可疑患者转运到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按规定转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按照诊疗方案实施同质化、规范化救治。对境外返万来万人员,按有变异毒株国家:印度、尼泊尔、巴西、南非,执行28天集中隔离标准。集中隔离期间的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7天分别进行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第14天和27天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已在外集中满28天的,需送千州集中采集核酸,未满的需补足剩余天数;疫情较严重流行国家(地区):老挝、柬埔寨、蒙古、泰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缅甸、日本、新加坡、台湾,执行21天集中隔离标准外加7天健康监测。集中隔离期间的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进行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第14天、第21天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已在外集中满21天的,需送千州集中采集核酸,未满的需补足剩余天数;其他国家(地区):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7天居家医学观察外加7天健康监测。集中隔离期间的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3天分别进行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解除隔离前进行一次血清抗体检测。解除隔离后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在第2天和第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已在外地集中隔离满14天的,返万需先送千州集中采集核酸;香港、澳门地区的按区联防联控指挥部当时要求管理。对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进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常态化健康教育,引导返乡人员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如实报告个人行程,积极配合健康监测,劝导居民婚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家庭聚餐不超过10人,不聚集、少活动、少外出、少流动,落实科学佩戴口罩、清洁通风和保持合理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要求,保持不聚集、“一米线”、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消毒组,宣传组,各社区)
四、做好应急准备
(一)人员准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培训2名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各社区至少培训1名消杀人员;强化志愿者、楼栋长、物业管理、网格管理员、社区民警等社区防控人员培训。所有人员名单建立清单,分组动态管理。(牵头对象: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二)采样地点准备。完成辖区内78个采样点电源、电脑、网络、警戒线等物资储备并分发到社区,督促社区按照24小时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要求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应急演练。(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各社区)
(三)隔离场所准备。建立隔离场所应急动员机制,确保疫情响应期内,按区防控指挥部的统一安排组织人员入住区集中隔离点。(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疫情防控组)
(四)物资准备。完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街道防控物资储备库和各社区防控物资储备库,并建立相应物资台账。落实物资储备的消防安全要求。(牵头对象:党政办;责任对象:党政办、各社区)
五、加强组织实施
(一)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坚持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分片包干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保持现有的防控指挥体系不变。坚持依法防控,坚持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牵头领导:七个工作组牵头领导,各联系社区领导,责任对象:街道各内设科室、中心、站所,驻辖区单位,各社区)
(二)压实各方责任。严格落实辖区党委政府属地责任、驻辖区部门行业责任、单位(企业)主体责任和个人家庭自我管理责任等“四方”责任。街道防控指挥部各专项工作组按照有关防控标准和要求,加强对各社区的指导。各联系社区领导做好社区防控工作指导、督促、落实。(牵头领导:各联系社区领导,责任对象:综合组,各社区)
(三)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完成所有防控准备工作,街道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不定时督查,加大辖区防控工作的督促指导,确保人员到位、物资到位、人员到位、能力到位。(牵头领导:何鸿鹰;责任对象:综合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