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数九寒天 保护心脑健康需避开这些习惯

进入数九寒天
保护心脑健康需避开这些习惯
一、洗澡水温过高
水温过高会使血液过多集中在皮肤表面,引起内部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减少心脏、脑部血液供给,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容易出现心率、血压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心梗、脑梗、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等危急情况的发生。
专家建议:洗澡时水温控制在38℃至40℃比较适宜,可以先用温水冲冲脚,待脚部暖和后再慢慢往身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二、醒后立即起床
睡眠时,人体各系统处于半休眠的状态,心率和血液循环速度减慢。醒后,人体各系统功能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若立即起身,容易导致血压迅速下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从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专家建议:刚苏醒时,先在床上躺一会儿,伸展下肢体,让心跳慢慢加速,再坐起来。在床上也可以先反复握拳,按摩劳宫穴,踮踮脚尖,通过刺激四肢末梢促进血液循环。
三、晨练时间过早
清晨身体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气温低又会使得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专家建议:户外锻炼最好选在太阳升起后、有明显暖意时,大约在上午9点之后最为适宜。
冬藏时节,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议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
四、门窗时常紧闭
冬季为保暖,大多数家庭都会紧闭门窗,但若室内缺乏通风,会导致室内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影响心肺功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病情加剧或恶化。此外,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积聚还会影响大脑的氧气供应,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专家建议:定期开窗通风,可依据居室内的人数和自然通风条件来决定开窗频次。一般来说,每天开窗2次,时间可以选择上午9点至11点以及下午2点至4点,每次开窗20分钟左右。
五、补水不够充分
冬季空气干燥、“暖气房”室内温度过高,都会加速人体水分流失,使血管内血液黏稠,血流减慢,造成心脑血管严重缺血,容易诱发晕厥、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
专家建议:冬季更应适时补水,建议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并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推荐饮用温开水,茶水、陈皮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尽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
六、盲目跟风进补
很多人都有冬季“进补”的习惯,但由于冬季运动少,如果大量进补,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可能会加快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专家建议:在冬季进补时,要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可多吃对心脑血管有益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食物,如牛奶、鱼类、芹菜、玉米等。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应遵循医嘱进行营养补充,避免盲目跟风。
(来源:人民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