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万州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坚持统筹推进,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农民主体,累计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国、市级文明村镇37个,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91个,乡村“颜值”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一、建机制,高位推动。充分发挥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考核督查激励,推动责任落实到位、工作合力到位、氛围营造到位。建立晒马比拼机制。开展以“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亮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成果”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双亮”活动。连续4年、每半年1次,由全体区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分组分片晾晒整治成效,现场看、现场学、现场比,现场打分排序,做得好的在全区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做得差的作表态发言,形成加压驱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建立督查暗访机制。组织三方机构,每季度对各村居日常保洁情况,进行暗访评分,对发现的问题,以视频形式在全区大会上播放“亮短”,暗访评分作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也作为来年资金安排重要参考,推进问题清单式交办、菜单式整改,有效阻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反复、垃圾无人管等乱象。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累计统筹财政涉农资金、债券融资资金和其他各类资金近15亿元,用于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危旧房整治等重点任务。连续四年按照每村3-5万元的标准,累计安排专项奖补资金1.01亿元用于支持村庄清洁行动,健全长效保洁机制,确保整治一片、规范一片、提升一片。
二、强引领,示范带动。坚持点面结合、由点及面,既抓面子、更抓里子,分层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江村山村树标杆。将开展“江村山村”创建活动,作为深入践行“两山论、两化路”的重要抓手,在临河临水镇乡建设以“水”为特色的美丽江村,在靠山靠林镇乡建设以“山”为特色的美丽山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实现村强民富。2022年,投入奖补资金1600万元,启动首批“江村山村”创建44个,第一批命名13个村,其中高峰街道三峡漫城、大周镇五土村滨江长廊等5个村庄,成为广大市民网红打卡地,五一、国庆小长假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500万元。百村清理作示范。以“五沿”区域为重点,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为手段,实施综合整治,带动面上清理。近年来,完成全区38.1万户农村户厕摸排,新改造农村户厕9.6万余户,建立片区垃圾压缩中转站7个、垃圾分类收集点4378座,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52座、配套管网168公里,建成通畅公路2890公里、入户道路1236公里,农村“四旁”植树绿化1万亩,改造农村危房5867户、农村旧房1.39万户。截至2022年,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万家整治改习惯。坚持“扫干净、码整齐、改陋习”,围绕“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花果飘香、环境上榜”,抓实四季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整洁庭院、文明院落、最美农户评比,探索建立农村清洁日、巾帼志愿者服务活动、“洁小青”垃圾分类、“河小青”巡河护河等全员参与机制。全区评出特色示范院落303个,累计动员300万人次参与到整治中,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的良好氛围。
三、重融合,农民主动。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放在乡村治理中统筹谋划、融合推进,让群众说了算,引导群众主动干。与积分制相结合。大力推广运用“积分制”,60%的村社建成“积分超市”,将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和家庭环境卫生保持情况,纳入积分管理,用积分换物品,靠积分得奖励,挣积分享政策,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从过去人人挣“工分”变为人人挣“积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2022年,群众通过以工代赈、自发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折合投资约5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3000余万元。与院落制相结合。将全区划分为4333个院落,设立群众议事厅、百姓说事点,设定每月一天的“院落主题日”,37名区领导、42个乡村振兴帮扶集团、49个镇乡街道,当天下沉院落,宣讲政策、现场办公,围绕环境卫生怎么抓、厕所怎么建、习惯怎么改等问题,广大农民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打造万州版的“围炉夜话”。2022年,全区开展“院落主题日”1.4万余次,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0余件,累计评选“最美院落”290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